张掖市玉米制种产量保险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1-23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14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1.3 国内外实证研究 | 第19-21页 |
1.4 研究内容、方法、创新与不足 | 第21-23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2. 张掖市玉米制种风险及其可保性分析 | 第23-28页 |
2.1 张掖市玉米制种风险的类型 | 第23-26页 |
2.1.1 农业风险的特征 | 第23-25页 |
2.1.2 农业风险的主要类别 | 第25-26页 |
2.2 张掖市玉米制种的可保性分析 | 第26-28页 |
3. 产量保险理论与实践 | 第28-39页 |
3.1 产量保险理论 | 第28-30页 |
3.2 产量保险的优势 | 第30-31页 |
3.2.1 更易于防范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 第30页 |
3.2.2 管理费用更低 | 第30页 |
3.2.3 更易于防范系统性风险 | 第30-31页 |
3.2.4 所需政府补贴更少 | 第31页 |
3.2.5 更易于推广和销售 | 第31页 |
3.3 产量保险面临的挑战 | 第31-32页 |
3.4 产量保险费率厘定的理论基础和方法 | 第32-39页 |
3.4.1 产量保险费率厘定的理论基础 | 第33-36页 |
3.4.2 费率厘定方法 | 第36-39页 |
4. 张掖市玉米制种产量保险费率厘定 | 第39-44页 |
4.1 数据来源 | 第39-40页 |
4.2 计算方法结构图 | 第40-41页 |
4.3 参数法厘定张掖市玉米制种保险费率 | 第41-43页 |
4.4 非参数核密度法厘定张掖市玉米制种保险费率 | 第43-44页 |
5. 结论及展望 | 第44-47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4-45页 |
5.1.1 农作物保险费率精算模型的比较与选择 | 第44-45页 |
5.1.2 创新与不足 | 第45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45-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