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1页 |
1.2 印染废水处理技术 | 第11-13页 |
1.2.1 印染废水处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印染废水常用处理方法 | 第12-13页 |
1.3 纳米TiO_2光催化剂概述 | 第13-17页 |
1.3.1 TiO_2光催化原理 | 第13-14页 |
1.3.2 TiO_2光催化剂掺杂改性 | 第14-17页 |
1.4 纳米TiO_2光催化剂的应用 | 第17-18页 |
1.5 TiO_2光催化剂的固定化研究 | 第18-20页 |
1.5.1 载体的选择 | 第19页 |
1.5.2 载体预处理 | 第19-20页 |
1.6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21-29页 |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1-22页 |
2.1.1 实验试剂 | 第21-22页 |
2.1.2 水样来源 | 第22页 |
2.2 TONF/Ni催化酸性红A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 | 第22-23页 |
2.2.1 实验装置 | 第22-23页 |
2.2.2 实验方法 | 第23页 |
2.3 催化剂制备方法 | 第23-24页 |
2.3.1 载体预处理 | 第23-24页 |
2.3.2 催化剂制备方法 | 第24页 |
2.4 实验分析方法 | 第24-26页 |
2.4.1 酸性红A浓度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2.4.2 TOC测定方法 | 第25页 |
2.4.3 六价铬测定方法 | 第25-26页 |
2.5 样品的表征 | 第26-27页 |
2.5.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26页 |
2.5.2 电子扫描显微镜分析(SEM) | 第26-27页 |
2.5.3 气相吸附比表面积测定(BET) | 第27页 |
2.5.4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7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3章 TONF/Ni催化制备及表征 | 第29-49页 |
3.1 载体预处理 | 第29-32页 |
3.1.1 预处理方法对负载量的影响 | 第29-31页 |
3.1.2 负载次数的选择 | 第31-32页 |
3.2 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活性影响因素 | 第32-35页 |
3.2.1 锻烧温度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2 氮、氟掺杂比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33-35页 |
3.3 催化剂的表征及分析 | 第35-47页 |
3.3.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 第35-37页 |
3.3.2 电子显微镜扫描分析(SEM) | 第37-41页 |
3.3.3 气相吸附比表面积测定(BET) | 第41-45页 |
3.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45-4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第4章 TONF/Ni光催化降解酸性红A条件优化及效果 | 第49-67页 |
4.1 TONF/Ni光催化酸性红A条件的优化 | 第49-56页 |
4.1.1 不同催化体系对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4.1.2 pH值对酸性红A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0-52页 |
4.1.3 催化剂投加量对酸性红A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2-53页 |
4.1.4 不同浓度的酸性红A溶液的去除效果 | 第53-55页 |
4.1.5 H_2O_2投加量对酸性红A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4.2 模拟印染废水对酸性红A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6-60页 |
4.2.1 无机阴离子对酸性红A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6-58页 |
4.2.2 重金属离子对酸性红A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8-59页 |
4.2.3 无机离子、重金属离子两种因素对酸性红A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9-60页 |
4.3 TONF/Ni催化剂对实际废水的光催化效果 | 第60-61页 |
4.4 叔丁醇投加量对酸性红A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1-62页 |
4.5 反应动力学分析 | 第62-63页 |
4.6 催化剂重复利用率研究 | 第63-65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5-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