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中文文摘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2页 |
绪论 | 第12-24页 |
第1章 3种菊科植物的入侵对入侵地土壤理化性质和生化活性的影响 | 第24-36页 |
·前言 | 第24-2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28页 |
·材料 | 第25-26页 |
·研究区域的自然概况 | 第25页 |
·土样的采集与保存 | 第25页 |
·主要实验仪器和用具 | 第25-26页 |
·主要试剂 | 第26页 |
·方法 | 第26-28页 |
·土壤水分测定 | 第26页 |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 第26页 |
·土壤硝化作用的测定 | 第26-27页 |
·土壤反硝化作用的测定 | 第27页 |
·土壤氨化作用的测定 | 第27-2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8-33页 |
·土壤水分测定结果 | 第28页 |
·不同入侵区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 | 第28-30页 |
·不同入侵区土壤生化活性的差异 | 第30-32页 |
·不同入侵区土壤理化性质和生化活性相关性分析 | 第32-33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33-36页 |
第2章 利用PCR-DGGE研究薇甘菊和三叶鬼针草的入侵对入侵地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 | 第36-52页 |
·前言 | 第36-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42页 |
·材料 | 第37-38页 |
·土样的采集与保存 | 第37-38页 |
·主要试剂 | 第38页 |
·主要设备与仪器 | 第38页 |
·方法 | 第38-42页 |
·土壤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38页 |
·巢式第一轮PCR扩增1.5Kb大片段 | 第38-39页 |
·巢式第二轮PCR扩增长度约为240bp的细菌V3区片段 | 第39-40页 |
·DGGE操作步骤 | 第40-41页 |
·DGGE图谱和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特异性条带的割胶回收与克隆 | 第42页 |
·测序结果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2-48页 |
·土壤总DNA提取 | 第42-43页 |
·巢式PCR扩增 | 第43-44页 |
·DGGE图谱分析 | 第44-45页 |
·不同入侵植物在不同入侵地的土壤细菌群落聚类分析 | 第45-47页 |
·相同入侵植物在不同入侵地的土壤细菌群落聚类分析 | 第45-46页 |
·不同入侵植物在相同入侵地的土壤细菌群落聚类分析 | 第46-47页 |
·特异性条带测序和比对结果分析 | 第47-48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48-52页 |
第3章 空心莲子草病原菌的分离及其对空心莲子草防治的初步研究 | 第52-74页 |
·前言 | 第52-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3-60页 |
·材料 | 第53-55页 |
·试验材料 | 第53-54页 |
·培养基 | 第54页 |
·用具和试剂 | 第54页 |
·主要仪器 | 第54-55页 |
·方法 | 第55-60页 |
·植物样品采集 | 第55页 |
·病原菌的分离 | 第55页 |
·致病菌种的筛选与纯化 | 第55页 |
·寄主专一性测定 | 第55-56页 |
·培养基筛选 | 第56-57页 |
·病原菌致病力测定 | 第57页 |
·供试除草剂对空心莲子草病原菌生长的影响 | 第57-59页 |
·供试除草剂对空心莲子草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59-60页 |
·病原菌NT008孢子和药剂混合对水培空心莲子草的致病力试验 | 第6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0-72页 |
·空心莲子草病原菌的分离 | 第60-62页 |
·空心莲子草病斑叶片采集 | 第60-61页 |
·空心莲子草病原菌的分离结果 | 第61-62页 |
·致病菌种的筛选与纯化 | 第62-63页 |
·寄主专一性试验结果 | 第63-64页 |
·培养基筛选结果 | 第64页 |
·菌种NT008的致病力测定 | 第64-66页 |
·菌丝致病力 | 第64-65页 |
·孢子致病力 | 第65-66页 |
·供试除草齐对菌株NT008的抑制作用 | 第66-70页 |
·供试除草剂对菌株NT008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66-69页 |
·供试除草剂对菌株NT008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第69-70页 |
·菌株NT008孢子和药剂协同对水培空心莲子草的致病力 | 第70-7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72-74页 |
第4章 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8-90页 |
致谢 | 第90-92页 |
个人简历 | 第92-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