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9-15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9-11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9-10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3-1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农村突发事件的基本理论 | 第15-20页 |
2.1 农村突发事件的概念 | 第15-16页 |
2.1.1 突发事件 | 第15-16页 |
2.1.2 农村突发事件 | 第16页 |
2.2 农村突发事件应对的指导思想 | 第16-18页 |
2.2.1 以“和谐社会”为目标 | 第17页 |
2.2.2 以“人本理念”为原则 | 第17-18页 |
2.2.3 以“共享发展”为路线 | 第18页 |
2.3 法治在农村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作用 | 第18-20页 |
2.3.1 农村法治 | 第18页 |
2.3.2 农村突发事件法治体系 | 第18-20页 |
3 农村突发事件的类型、特殊性及产生根源 | 第20-26页 |
3.1 农村突发事件的类型 | 第20-22页 |
3.1.1 我国法律对突发事件类型的划分 | 第20-21页 |
3.1.2 本文对农村突发事件类型的划分 | 第21-22页 |
3.2 农村突发事件的特殊性 | 第22-23页 |
3.2.1 农村突发事件发生地域特点 | 第22页 |
3.2.2 农村突发事件受害群体特点 | 第22-23页 |
3.2.3 农村自身应对突发事件能力 | 第23页 |
3.3 农村突发事件的产生根源 | 第23-26页 |
3.3.1 相关人员执法不到位 | 第23-24页 |
3.3.2 保护农民权益的法律法规缺失 | 第24-25页 |
3.3.3 其他违反法律法规的人为原因 | 第25-26页 |
4 农村突发事件的法治应对措施现状 | 第26-32页 |
4.1 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的法律依据 | 第26-27页 |
4.1.1 突发事件应对措施法律依据概述 | 第26-27页 |
4.1.2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 第27页 |
4.2 农村应对突发事件的机制概况 | 第27-30页 |
4.2.1 预防与应急准备 | 第28页 |
4.2.2 监测与预警 | 第28页 |
4.2.3 应急处置与救援 | 第28-30页 |
4.2.4 事后恢复、重建及法律责任 | 第30页 |
4.3 农村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的特点及特殊性 | 第30-32页 |
4.3.1 农村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的特点 | 第30-31页 |
4.3.2 农村突发事件法治应对措施的特殊性 | 第31-32页 |
5 农村突发事件法治应对措施存在的问题 | 第32-38页 |
5.1 法治体系缺乏操作性 | 第32-33页 |
5.2 法治体系应对机制难以适用农村 | 第33-34页 |
5.2.1 农村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缺少因地制宜 | 第33页 |
5.2.2 农村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缺少法定化与规范化 | 第33页 |
5.2.3 农村突发事件应对机制缺少网络化与社会化 | 第33-34页 |
5.3 法治体系应对机制对突发事件分类考虑不足 | 第34页 |
5.4 法治应对措施没有结合农村的特殊性 | 第34-35页 |
5.5 中外对比中我国法治应对的不足 | 第35-38页 |
5.5.1 国外应急经验 | 第35-36页 |
5.5.2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突发事年应对中的问题 | 第36-38页 |
6 农村突发事件应对的法治措施与建议 | 第38-45页 |
6.1 建设符合农村的法治体系 | 第38-40页 |
6.1.1 健全农村突发事件法治体系建设 | 第38页 |
6.1.2 完善农村突发事件应对机制 | 第38-39页 |
6.1.3 突出农村“共享”与“共治”理念 | 第39-40页 |
6.2 建设执行有效的制度措施 | 第40-43页 |
6.2.1 创办农村法律顾问办公室 | 第40-41页 |
6.2.2 建设“无缝隙”应急管理体系 | 第41-42页 |
6.2.3 采取信息化、网络化的法治措施 | 第42-43页 |
6.3 营造奖惩分明的执法环境 | 第43-45页 |
6.3.1 明确违法责任主体 | 第43-44页 |
6.3.2 完善法律问责程序 | 第44-45页 |
7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个人简介 | 第50-51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