柠檬酸合成酶基因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基因转化苜蓿的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7页 |
1 紫花苜蓿简介 | 第10页 |
2 土壤中铝存在形式及其对植物的危害 | 第10-12页 |
·土壤中铝的存在形态 | 第10-11页 |
·活性铝对植物的危害 | 第11-12页 |
·铝毒害植物的位点 | 第11页 |
·铝对植物的危害机理 | 第11-12页 |
3 植物对铝的耐受机制 | 第12-14页 |
·外部耐铝机制 | 第12-13页 |
·根系对铝的排斥吸收 | 第12页 |
·根系有机酸的分泌 | 第12-13页 |
·根尖周围的pH的提高 | 第13页 |
·内部耐铝机制 | 第13-14页 |
·铝与细胞内小分子有机酸和酚类化合物的络合 | 第13页 |
·铝在植物器官和组织中的分隔化 | 第13-14页 |
·结合蛋白和诱导耐铝酶的形成 | 第14页 |
4 苜蓿转基因工程 | 第14-17页 |
·苜蓿转基因方法 | 第14-15页 |
·农杆菌介导法 | 第14-15页 |
·DNA直接导入法 | 第15页 |
·花粉管通道法 | 第15页 |
·病毒介导法 | 第15页 |
·苜蓿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抗非生物胁迫转基因苜蓿 | 第15-16页 |
·抗生物胁迫转基因苜蓿 | 第16页 |
·抗除草剂转基因苜蓿 | 第16页 |
·优良品质转基因苜蓿 | 第16-17页 |
1 引言 | 第17-19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9页 |
·生物材料 | 第19页 |
·遗传转化所用的培养基 | 第19-20页 |
·农杆菌培养 | 第19页 |
·共培养 | 第19-20页 |
·筛选培养 | 第20页 |
·生根培养 | 第20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20-21页 |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试验方法 | 第21-28页 |
·苜蓿遗传转化 | 第21页 |
·转基因植株的检测 | 第21-24页 |
·转基因植株的酶活测定 | 第24-26页 |
·转基因植株有机酸含量测定 | 第26-27页 |
·转基因植株根系有机酸分泌量测定 | 第27页 |
·转基因植株耐铝测定 | 第27-28页 |
·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6页 |
·遗传转化 | 第29页 |
·抗性植株的鉴定 | 第29-33页 |
·抗性植株在DNA水平上的鉴定 | 第29-30页 |
·转基因植株在RNA水平上的鉴定 | 第30-33页 |
·转基因苜蓿相关酶活性 | 第33-34页 |
·转基因苜蓿CS酶活性 | 第33页 |
·转基因苜蓿PEPC酶活性 | 第33-34页 |
·转基因苜蓿有机酸含量 | 第34-40页 |
·叶片有机酸含量 | 第34-37页 |
·根尖有机酸含量 | 第37-40页 |
·转基因苜蓿根系有机酸分泌量 | 第40-42页 |
·根系草酸的分泌量 | 第40-41页 |
·根系苹果酸的分泌量 | 第41-42页 |
·根系柠檬酸的分泌量 | 第42页 |
·转基因苜蓿的耐铝性 | 第42-46页 |
·转基因苜蓿铝胁迫下根伸长量 | 第42-43页 |
·转基因植株铝胁迫下根尖染色表现 | 第43-46页 |
4 讨论 | 第46-49页 |
·苜蓿遗传转化阳性率低 | 第46页 |
·转录水平上的差异 | 第46-47页 |
·转基因植株生理水平上的差异 | 第47-49页 |
5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缩略词表 | 第55-56页 |
附表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论文发表及参加课题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