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9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5页 |
1.2.1 PPP模式概念和定义 | 第12页 |
1.2.2 PPP项目风险识别及分担 | 第12-13页 |
1.2.3 PPP模式激励视角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4 研究现状评析 | 第14-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3.4 研究的创新点 | 第17-19页 |
第2章 PPP模式及其激励的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PPP模式和政府激励机制内涵 | 第19-21页 |
2.1.1 PPP模式概念与分类 | 第19-21页 |
2.1.2 政府激励机制内涵 | 第21页 |
2.2 PPP模式政府激励的理论基础 | 第21-24页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第21-22页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我国PPP现状总体分析 | 第24-28页 |
3.1 我国PPP模式推行现状 | 第24-26页 |
3.2 社会资本参与PPP模式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26-28页 |
3.2.1 私营机构在PPP模式中融资困难 | 第26页 |
3.2.2 公共部门缺乏契约精神 | 第26-27页 |
3.2.3 PPP模式投资收益率缺乏吸引力 | 第27-28页 |
第4章 PPP项目的财税激励 | 第28-34页 |
4.1 PPP项目税收激励 | 第28-31页 |
4.1.1 我国当前PPP模式的税收优惠 | 第28-29页 |
4.1.2 我国PPP模式税收优惠政策存在问题 | 第29-30页 |
4.1.3 规范PPP模式的税收政策激励体系 | 第30-31页 |
4.2 财政补贴 | 第31-32页 |
4.3 PPP基金 | 第32-34页 |
第5章 PPP项目特许期期限激励 | 第34-43页 |
5.1 特许期期限激励的可行性 | 第34页 |
5.2 我国PPP项目的特许期决策 | 第34-38页 |
5.2.1 我国PPP项目的特许期确定及其博弈均衡 | 第34-35页 |
5.2.2 项目公司和政府的博弈模型 | 第35-38页 |
5.3 政府二次特许期决策 | 第38-39页 |
5.4 特许期期限激励 | 第39-41页 |
5.4.1 特许期期限激励指标体系构建 | 第39-41页 |
5.4.2 特许期期限的变动与调整 | 第41页 |
5.5 小结 | 第41-43页 |
第6章 PPP项目收益分配激励 | 第43-52页 |
6.1 PPP项目收益分配原理 | 第43页 |
6.2 代理经营期适用条件 | 第43-45页 |
6.3 收益分配激励 | 第45-47页 |
6.3.1 代理经营期对项目公司的积极效应 | 第45-46页 |
6.3.2 收益激励指标体系构建 | 第46页 |
6.3.3 收益分配激励应用 | 第46-47页 |
6.4 PPP项目收益分配模型构建 | 第47-50页 |
6.4.1 PPP项目收益分配影响因素分析 | 第47-48页 |
6.4.2 基于Shapely值的PPP项目收益分配模型 | 第48-49页 |
6.4.3 参数确定方法 | 第49-50页 |
6.5 小结 | 第50-52页 |
第7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52-56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52-53页 |
7.2 政策建议 | 第53-56页 |
7.2.1 完善PPP模式财税激励政策 | 第53-54页 |
7.2.2 PPP项目合同体系中应包含激励制度 | 第54页 |
7.2.3 提升政府契约精神 | 第54-55页 |
7.2.4 完善PPP项目的法律体系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