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2页 |
1.1 选题目的与题目来源 | 第7页 |
1.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第7页 |
1.1.1.1 目的 | 第7页 |
1.1.1.2 意义 | 第7页 |
1.1.2 题目来源 | 第7页 |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第7-10页 |
1.2.1 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1.2.2 存在问题 | 第10页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0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0-11页 |
1.4 完成的工作量 | 第11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11-12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2-20页 |
2.1 构造演化特征 | 第12-14页 |
2.1.1 盆地概况 | 第12-13页 |
2.1.2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形态构造演化过程 | 第13-14页 |
2.2 地层和沉积特征 | 第14-17页 |
2.2.1 地层分布 | 第14-15页 |
2.2.2 沉积相基本特征 | 第15-17页 |
2.3 石油地质特征 | 第17-20页 |
2.3.1 烃源岩条件 | 第17页 |
2.3.2 储层特征 | 第17-18页 |
2.3.3 储盖组合特征 | 第18-20页 |
第三章 天然气基本特征 | 第20-24页 |
3.1 气藏基本情况 | 第20页 |
3.2 构造特征及圈闭类型 | 第20-21页 |
3.3 天然气特征 | 第21-24页 |
3.3.1 气藏类型 | 第21页 |
3.3.2 气藏规模 | 第21-22页 |
3.3.3 气藏成因 | 第22-24页 |
第四章 储层沥青特征 | 第24-31页 |
4.1 基本特征 | 第24-27页 |
4.1.1 沥青特征 | 第24-25页 |
4.1.2 沥青的分布与含量 | 第25-27页 |
4.2 地球化学特征 | 第27-31页 |
4.2.1 沥青成熟度特征 | 第27-29页 |
4.2.2 碳同位素特征 | 第29-31页 |
第五章 磨溪-高石梯地区寒武系古油藏与油气充注期次 | 第31-45页 |
5.1 古油藏研究 | 第31-40页 |
5.1.1 实验方法及流程 | 第31-33页 |
5.1.2 古油藏分析 | 第33-40页 |
5.2 龙王庙组充注序列与期次 | 第40-45页 |
5.2.1 储层流体充注序列 | 第40-41页 |
5.2.2 流体包裹体特征 | 第41-45页 |
第六章 磨溪-高石梯地区寒武系天然气成藏过程 | 第45-52页 |
6.1 磨溪-高石梯寒武系烃源岩生烃演化史 | 第45页 |
6.2 磨溪-高石梯地区地层埋藏史 | 第45-46页 |
6.3 龙王庙组气藏的充注期次 | 第46-48页 |
6.4 油气成藏过程恢复 | 第48-49页 |
6.5 寒武系龙王庙组勘探有利区预测 | 第49-52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