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新儒家政治哲学研究--兼及传统儒学与现代性解读
中文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4页 |
绪论 | 第15-46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28页 |
(一) 新儒家学派的延续与发展 | 第16-21页 |
(二) 文化保守主义的理论阐释 | 第21-25页 |
(三) 对社会现实的积极回应 | 第25-28页 |
二、研究现状述评 | 第28-43页 |
(一) 关于第三代新儒家的概观 | 第29-34页 |
(二) 第三代新儒家新儒学思想研究 | 第34-39页 |
(三) 第三代新儒家政治思想和政治哲学研究 | 第39-43页 |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与研究方法 | 第43-46页 |
(一) 研究重点 | 第43-44页 |
(二) 研究难点 | 第44-45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45-46页 |
第一章 第三代新儒家政治哲学的论域及发展路径 | 第46-79页 |
一、理论体系逐渐成熟的第三代新儒家 | 第46-56页 |
(一) 当代新儒家界定 | 第46-48页 |
(二) 第三代新儒家及其代表人物简介 | 第48-53页 |
(三) 第三代新儒家成长的时代背景 | 第53-56页 |
二、新儒家政治哲学的主题与边界 | 第56-64页 |
(一) 政治哲学释义及新儒家政治哲学概观 | 第56-62页 |
(二) 当代新儒家政治哲学的基本逻辑 | 第62-64页 |
三、新儒家政治哲学展开的双重路径 | 第64-79页 |
(一) 哲学解释的导向 | 第66-70页 |
(二) 社会实践的导向 | 第70-74页 |
(三) 第三代新儒家政治哲学的社会实践品格 | 第74-79页 |
第二章 对儒家传统政治观和新儒家政治思想的认知 | 第79-104页 |
一、对中国传统政治的认知 | 第79-89页 |
(一) “道的错置” | 第79-82页 |
(二) 缠绕的权利与义务观念 | 第82-85页 |
(三) 传统专制政治批判 | 第85-89页 |
二、儒学基本精神与政治化儒学的判别 | 第89-97页 |
(一) 生活化与批判性的儒学 | 第89-93页 |
(二) 政治化与宰制性的儒学 | 第93-97页 |
三、对新儒家前辈学人政治哲学的评析 | 第97-104页 |
(一) 肯定前人自由民主的价值取向 | 第97-99页 |
(二) 批评与实践向度的超越 | 第99-104页 |
第三章 多元现代性视野下第三代新儒家的政治哲学 | 第104-134页 |
一、自由观念 | 第104-112页 |
(一) 人权思想:从传统到现代 | 第104-109页 |
(二) 儒学与政治自由 | 第109-112页 |
二、民主与宪政思想 | 第112-120页 |
(一) 论民本与民主 | 第112-116页 |
(二) 民主宪政的价值与追求 | 第116-120页 |
三、现代化与多元文明对话 | 第120-134页 |
(一) 现代化的意义:“启蒙”与“再启蒙” | 第121-126页 |
(二) 儒学与东亚现代化 | 第126-130页 |
(三) 现代化视域下的多元文明对话 | 第130-134页 |
第四章 第三代新儒家与大陆新儒家政治哲学对勘 | 第134-161页 |
一、大陆新儒家思想概观 | 第134-138页 |
(一) 大陆新儒家掠影 | 第134-136页 |
(二) 大陆新儒家的学旨及群体化 | 第136-138页 |
二、第三代新儒家与大陆新儒家政治哲学对比分析 | 第138-152页 |
(一) 大陆新儒家的“政治儒学”思想 | 第138-141页 |
(二) 港台儒家学者对大陆新儒家的评析 | 第141-146页 |
(三) 冲突的本质:“政治神学”与“政治诗学” | 第146-152页 |
三、大陆新儒家政治哲学的歧途与困境 | 第152-161页 |
(一) 难以成立的“国教”理念 | 第152-153页 |
(二) 对现代性的漠视与反动 | 第153-155页 |
(三) 大陆新儒家政治哲学发展的困顿 | 第155-161页 |
第五章 第三代新儒家政治哲学的评价与儒学未来展望 | 第161-197页 |
一、方法论创新:作为政治哲学的诠释学 | 第161-170页 |
(一) 方法论的自觉 | 第161-167页 |
(二) 范式转变:从文史阐释到政治诠释 | 第167-170页 |
二、第三代新儒家政治哲学实践转向的意义 | 第170-183页 |
(一) 鲜明的实践转向:由外王到内圣 | 第170-176页 |
(二) 对现代性的反思及救治的尝试 | 第176-179页 |
(三) 开放的心态和理论视野 | 第179-183页 |
三、当代新儒家政治哲学发展困境和展望 | 第183-197页 |
(一) 依旧存在的“新外王”困境 | 第183-188页 |
(二) 警惕激进政治思潮 | 第188-192页 |
(三) 警惕权力的“死亡之吻” | 第192-197页 |
参考文献 | 第197-209页 |
致谢 | 第209-21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11-21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