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体育论文--体育理论论文--运动训练、运动竞赛论文--运动训练论文

中国优秀运动员爆发力素质相关基因多态性及其预测模型的研究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英语缩略词表第12-18页
前言第18-21页
文献综述第21-34页
    1 引言第21-22页
        1.1 运动能力的遗传度第22页
        1.2 基因多态性与杰出耐力和爆发力素质的关联第22页
    2 基因多态性与杰出耐力素质第22-25页
        2.1 血管紧张素转移酶基因第22-23页
        2.2 线粒体DNA第23-24页
        2.3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基因第24页
        2.4 肾上腺素受体基因第24页
        2.5 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 β 亚基3基因第24-25页
        2.6 核呼吸因子2基因第25页
        2.7 其他可能与杰出耐力素质相关的基因第25页
    3 基因多态性与杰出爆发力素质第25-31页
        3.1 α-辅肌动蛋白-3 基因R577X多态性与杰出爆发力素质第25-27页
            3.1.1 优秀运动员的案例研究第26页
            3.1.2 可能的生物学机制第26-27页
        3.2 血管紧张素转移酶基因多态性与杰出爆发力素质第27-28页
            3.2.1 优秀运动员的案例研究第27-28页
            3.2.2 可能的生物学机制第28页
        3.3 其他与杰出爆发力素质可能存在关联的基因第28-31页
            3.3.1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第28-29页
            3.3.2 腺苷一磷酸脱氨酶1基因第29页
            3.3.3 低氧诱导因子 1α 基因第29页
            3.3.4 白介素-6 基因第29-30页
            3.3.5 一氧化氮合酶3基因第30页
            3.3.6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 α 基因第30页
            3.3.7 解偶联蛋白2基因第30-31页
    4 多基因因素的研究第31页
    5 总结与展望第31-32页
    选题依据第32-33页
    技术路线第33-34页
研究一 优秀运动员爆发力素质相关基因的筛选第34-66页
    1 研究对象和方法第34-40页
        1.1 研究对象第34页
        1.2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34-35页
            1.2.1 主要仪器第34页
            1.2.2 主要试剂第34-35页
        1.3 研究方法第35-40页
            1.3.1 文献检索第35页
            1.3.2 道德伦理审查第35页
            1.3.3 DNA样本的采集第35页
            1.3.4 基因组DNA的抽提(硅胶吸附法)第35页
            1.3.5 基因分型第35-38页
                1.3.5.1 PCR引物第36页
                1.3.5.2 PCR的条件第36-37页
                1.3.5.3 PCR产物纯化第37页
                1.3.5.4 SNaPshot多重单碱基延伸反应第37-38页
                1.3.5.5 延伸产物的纯化第38页
                1.3.5.6 延伸产物在ABI3730XL测序仪上检测第38页
                1.3.5.7 获得基因分型数据第38页
            1.3.6 基因分型结果第38-40页
            1.3.7 数据统计方法第40页
    2 结果第40-59页
        2.1 候选基因SNP的测试结果第40页
        2.2 候选基因SNP的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的结果与分析第40-57页
            2.2.1 ATP敏感性K离子通道调节亚基(ABCC8)基因第41页
            2.2.2 血管紧张素转移酶(ACE)基因第41-43页
            2.2.3 α-辅肌动蛋白-3(ACTN3)基因第43页
            2.2.4 α2 肾上腺素能受体A亚基(ADRA2A)基因第43-44页
            2.2.5 β3 肾上腺素能受体(ADRB3)基因第44-45页
            2.2.6 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第45-46页
            2.2.7 β2 缓激肽受体(BDKRB2)基因第46页
            2.2.8 肌型肌酸激酶(CKMM)基因第46-48页
            2.2.9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受体(CNTFR)基因(rs2070802)第48页
            2.2.10 睫状神经营养因子受体(CNTFR)基因(rs3808871)第48-49页
            2.2.11 小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2(FABP2)基因第49-50页
            2.2.12 鸟嘌呤核苷酸结合蛋白β亚基3(GNB3)基因第50页
            2.2.13 血色沉着病(HFE)基因第50-52页
            2.2.14 激酶插入区受体(KDR)基因第52页
            2.2.15 核呼吸因子 2(NRF2)基因第52-53页
            2.2.16 一氧化氮合酶 3(NOS3)基因第53页
            2.2.17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受体 1α(PPARGC1A)基因第53-55页
            2.2.18 钠氢通道蛋白9家族A9(SLC9A9)基因第55页
            2.2.19 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Apa I位点(rs7975232)第55-56页
            2.2.20 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Bsm I位点(rs1544410)第56-57页
        2.3 爆发力素质相关基因优势比的计算及优势基因型的确定第57-59页
            2.3.1 ACTN3基因(rs1815739)第57-58页
            2.3.2 ADRB3基因(rs4994)第58页
            2.3.3 CNTFR基因(rs3808871)第58页
            2.3.4 VDR基因Apal位点(rs7975232)第58-59页
    3 讨论第59-65页
    4 结论第65-66页
研究二 优秀运动员爆发力素质相关基因多态性与表型指标的关系第66-77页
    1 研究对象和方法第66页
        1.1 研究对象第66页
        1.2 主要仪器第66页
        1.3 研究方法第66页
            1.3.1 爆发力素质相关表型指标的测试第66页
            1.3.2 教练员主观评价第66页
            1.3.3 数据统计方法第66页
    2 结果第66-75页
        2.1 爆发力素质相关基因与立定跳远、原地纵跳的相关性第66-67页
        2.2 爆发力素质相关基因与教练员评价等级的相关性第67页
        2.3 单个基因多态性与立定跳远、原地纵跳和教练员主观评价的关系第67-75页
            2.3.1 ACTN3(rs1815739)基因多态性与立定跳远、原地纵跳和教练员主观评价的关系第67-69页
            2.3.2 ADRB3(rs4994)基因多态性与立定跳远、原地纵跳和教练员主观评价的关系第69-71页
            2.3.3 CNTFR(rs3808871)基因多态性与立定跳远、原地纵跳和教练员主观评价的关系第71-73页
            2.3.4 VDRApal(rs7975232)基因多态性与立定跳远、原地纵跳和教练员主观评价的关系第73-75页
    3 讨论第75-76页
    4 结论第76-77页
研究三 优秀运动员爆发力素质相关多基因因素及其预测模型的研究第77-100页
    1 研究对象和方法第77-79页
        1.1 研究对象第77页
        1.2 研究方法第77-79页
            1.2.1 道德伦理审查第77页
            1.2.2 总基因型得分算法的确定第77页
            1.2.3 总基因型得分的组间比较第77页
            1.2.4 总基因型得分与爆发力素质相关表型指标的关系第77-78页
            1.2.5 最佳基因型组合的比例计算第78页
            1.2.6 优秀运动员个案分析第78页
            1.2.7 青少年运动员的回代验证第78-79页
    2 结果第79-93页
        2.1 优秀运动员爆发力素质相关总基因型得分算法的确定第79-81页
        2.2 爆发力素质相关总基因型得分的组间比较结果第81-82页
        2.3 爆发力素质相关总基因型得分与相关表型指标的关系第82-86页
        2.4 最佳基因型组合在不同组中的比例分析第86页
        2.5 优秀运动员个案分析第86页
        2.6 青少年运动员与爆发力素质相关总基因型得分第86-93页
    3 讨论第93-100页
    4 结论第100页
全文总结第100-101页
前景与展望第101页
创新点第101-102页
致谢第102-103页
参考文献第103-116页
附录 1第116-117页
附录 2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抗弯钻杆接头螺纹及弯曲疲劳行为研究
下一篇:微嵌段两亲聚合物的合成及溶液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