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 | 第11-15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1.1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 第11-12页 |
1.1.2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 | 第12页 |
1.2 选题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文献回顾 | 第15-21页 |
2.1 科技成果转化文献回顾 | 第15-16页 |
2.2 科技成果转化国外经验 | 第16-18页 |
2.2.1 美国经验 | 第16-17页 |
2.2.2 英国经验 | 第17页 |
2.2.3 日本经验 | 第17-18页 |
2.2.4 欧盟经验 | 第18页 |
2.3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概念 | 第18-21页 |
2.3.1 科技成果的定义 | 第18-19页 |
2.3.2 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义 | 第19页 |
2.3.3 科技成果转化平台 | 第19-21页 |
3 选题的信息经济学理论基础 | 第21-27页 |
3.1 信息经济学理论框架 | 第21-22页 |
3.2 信息商品交易理论 | 第22-24页 |
3.2.1 信息经济学三大基本概念 | 第22页 |
3.2.2 信息商品的使用价值 | 第22-23页 |
3.2.3 信息商品的流通 | 第23-24页 |
3.2.4 信息商品的交易成本理论 | 第24页 |
3.3 信息市场主体结构 | 第24-25页 |
3.4 三螺旋理论 | 第25-27页 |
4 基于信息经济学的"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网"建设 | 第27-48页 |
4.1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现状分析 | 第27-31页 |
4.1.1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现行政策 | 第27页 |
4.1.2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设置 | 第27-29页 |
4.1.3 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问题 | 第29-31页 |
4.2 "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网"的需求与定位 | 第31-32页 |
4.2.1 "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网"的需求分析 | 第31页 |
4.2.2 "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网"的定位 | 第31-32页 |
4.3 "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网"的架构设计 | 第32-41页 |
4.3.1 "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网"的站点设计 | 第32-34页 |
4.3.2 "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网"的层次架构 | 第34-36页 |
4.3.3 "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网"的网络架构 | 第36-37页 |
4.3.4 "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网"的系统设置 | 第37-41页 |
4.4 "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网"可实现的服务 | 第41-45页 |
4.4.1 成果技术对接服务 | 第41-42页 |
4.4.2 创新创业孵化服务 | 第42-43页 |
4.4.3 技术咨询服务 | 第43-45页 |
4.5 "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网"的主体职能 | 第45-48页 |
4.5.1 "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网"的线上主体职能 | 第45页 |
4.5.2 "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网"的线下主体职能 | 第45-48页 |
5 "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网"运行模式与实践 | 第48-57页 |
5.1 其他平台的经验借鉴 | 第48-50页 |
5.2 "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网"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 | 第50-53页 |
5.2.1 "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网"的运行机制 | 第50-52页 |
5.2.2 "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网"的管理运行模式 | 第52-53页 |
5.3 "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网"的收费模式 | 第53-54页 |
5.4 "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网"的实践 | 第54-57页 |
5.4.1 "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网"的预期效果 | 第54-55页 |
5.4.2 "中国科学院科技产业网"的阶段建议 | 第55-57页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7-58页 |
6.2 展望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 | 第62-67页 |
作者简历 | 第67-6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