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实践意义 | 第10页 |
三、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文献综述 | 第15页 |
四、本文创新之处 | 第15页 |
五、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三)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模型 | 第18-26页 |
一、相关概念 | 第18-19页 |
(一)生态生产性土地 | 第18页 |
(二)生态足迹 | 第18页 |
(三)生态承载力 | 第18页 |
(四)生态足迹消费账户 | 第18-19页 |
二、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19-20页 |
(二)生态经济理论 | 第20页 |
(三)生态管理理论 | 第20-21页 |
三、生态足迹模型 | 第21-26页 |
(一)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的确定 | 第21-22页 |
(二)生态足迹的计算公式和计算过程 | 第22-26页 |
第三章 沈阳市区域概况及生态足迹动态分析 | 第26-35页 |
一、沈阳市基本情况 | 第26-27页 |
(一)地理位置 | 第26页 |
(二)资源环境 | 第26页 |
(三)社会经济 | 第26-27页 |
(四)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 第27页 |
二、沈阳市生态足迹计算结果及动态分析 | 第27-35页 |
(一)沈阳市2014年生态足迹计算 | 第27-29页 |
(二)沈阳市 2005-2014 年生态足迹动态演变 | 第29-33页 |
(三)万元GDP生态足迹与资源使用率演变特征 | 第33-35页 |
第四章 沈阳市生态足迹发展趋势预测 | 第35-40页 |
一、预测方法与过程 | 第35-38页 |
(一)预测方法 | 第35-37页 |
(二)预测过程 | 第37-38页 |
二、结果分析 | 第38-40页 |
第五章 沈阳市土地生态管理建议 | 第40-44页 |
一、调整人口分布,提高人口素质 | 第40-41页 |
(一)调整人口布局,减轻环境压力 | 第40页 |
(二)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口素质 | 第40-41页 |
二、转换生产消费方式,增强持续的发展意识 | 第41页 |
三、保护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 第41-42页 |
(一)适当开发调整后续土地资源,弥补耕地不足 | 第41-42页 |
(二)制定合理的耕地保护政策,实时保护耕地 | 第42页 |
(三)建立土地的集约机制,提升其利用率 | 第42页 |
四、发挥老工业基地的优势,提高资源和能源的使用率 | 第42-44页 |
(一)优化产业结构 | 第43页 |
(二)加强技术创新 | 第43页 |
(三)促进辽宁中部地区的发展,缓解沈城的生态压力 | 第43-44页 |
结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个人简历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