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 第8-1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第二节 相关研究回顾 | 第10-12页 |
一、国外对山地纠纷调处的研究 | 第10页 |
二、国内对山地纠纷调处的研究 | 第10-12页 |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2-14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3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四节 研究的难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田野考察概况 | 第15-23页 |
第一节 金秀县的概况 | 第15-16页 |
一、自然环境 | 第15-16页 |
二、林业发展 | 第16页 |
第二节 忠良乡简介 | 第16-19页 |
一、建制沿革 | 第16-17页 |
二、自然环境与交通、通讯 | 第17页 |
三、人口、教育、产业 | 第17-18页 |
四、旅游资源 | 第18页 |
五、人民调解委员会 | 第18-19页 |
第三节 忠良乡山地种植情况 | 第19-23页 |
一、山地种植的历史与现状 | 第19-20页 |
二、山地种植方式与主要山地作物 | 第20-21页 |
三、林业产值 | 第21-22页 |
四、山地名优土特产品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大瑶山山地纠纷的历史阶段 | 第23-30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前的大瑶山山地纠纷 | 第23-26页 |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山地纠纷 | 第23-25页 |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人民公社之前的山地纠纷 | 第25-26页 |
三、人民公社时期的山地纠纷 | 第26页 |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的大瑶山山地纠纷 | 第26-30页 |
一、20 世纪80 年代初期林改的山地纠纷 | 第27页 |
二、20 世纪90 年代林改的山地纠纷 | 第27-28页 |
三、新世纪以来林改的山地纠纷 | 第28-30页 |
第四章 大瑶山山地纠纷产生的原因 | 第30-46页 |
第一节 历史遗留问题产生的争议 | 第30-33页 |
第二节 由国家政策法规引发的争议 | 第33-42页 |
一、国家政策的变化引发的山地纠纷 | 第33-38页 |
二、我国森林山地立法与该地传统习惯法的不适应引起的纠纷 | 第38-41页 |
三、国家新的森林山地立法和原有法的冲突 | 第41-42页 |
第三节 其他事由引发的争议 | 第42-46页 |
一、经济方面的原因 | 第42-43页 |
二、山地凭证方面的原因 | 第43-44页 |
三、生态方面的原因 | 第44页 |
四、指手为界 | 第44-46页 |
第五章 大瑶山山地纠纷的调处 | 第46-55页 |
第一节 调处的社会基础 | 第46-48页 |
一、群众基础 | 第46-47页 |
二、机构实施基础 | 第47-48页 |
第二节 调处的依据与原则 | 第48-50页 |
一、调处的依据 | 第48-49页 |
二、调处的原则 | 第49-50页 |
第三节 调处的途径、程序与方式 | 第50-55页 |
一、调处的途径 | 第51-53页 |
二、调处的程序 | 第53页 |
三、调处的方式 | 第53-55页 |
第六章 山地纠纷调处对大瑶山社会的影响 | 第55-60页 |
第一节 显著的积极影响 | 第55-57页 |
一、促进山林土地立法完善,保障林农利益 | 第55页 |
二、推进勘界发证 | 第55-56页 |
三、促进山地纠纷的解决机制进一步完善 | 第56-57页 |
第二节 调处有时会牵出更大或更多的纠纷 | 第57-60页 |
一、难以确保山地得到合理开发利用 | 第58页 |
二、调处有时会牵出更大或更多的纠纷 | 第58-59页 |
三、可能导致“强势”者得利 | 第59-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附录 | 第64-72页 |
后记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