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载网络安全防护机制的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4 研究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5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6-18页 |
第二章 车载网络理论基础 | 第18-26页 |
2.1 车载网络简介 | 第18-22页 |
2.1.1 LIN总线 | 第19页 |
2.1.2 CAN总线 | 第19-20页 |
2.1.3 Flex Ray总线 | 第20-21页 |
2.1.4 MOST总线 | 第21-22页 |
2.2 CAN总线工作原理 | 第22-25页 |
2.2.1 CAN数据包格式 | 第22-23页 |
2.2.2 CAN总线的电气特性 | 第23-24页 |
2.2.3 CAN总线数据传输原理 | 第24-25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车载网络安全防护机制模型设计 | 第26-34页 |
3.1 汽车信息安全威胁分析 | 第26-31页 |
3.1.1 外部接口安全威胁 | 第26-29页 |
3.1.2 内部总线安全威胁 | 第29-30页 |
3.1.3 ECU安全威胁 | 第30-31页 |
3.2 攻击方式分析 | 第31页 |
3.3 安全防护机制模型设计 | 第31-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加密通信与身份验证方案设计及验证 | 第34-48页 |
4.1 密钥管理方案研究与选取 | 第34-37页 |
4.1.1 PKI体制 | 第35页 |
4.1.2 密钥矩阵算法简介 | 第35-37页 |
4.2 密钥矩阵改进算法 | 第37-39页 |
4.3 车载网络加密和验证方案设计 | 第39-45页 |
4.3.1 方案架构 | 第39-41页 |
4.3.2 ECU身份和固件完整性验证协议 | 第41-44页 |
4.3.3 ECU通信加密协议 | 第44-45页 |
4.4 实验分析 | 第45-47页 |
4.4.1 安全性分析 | 第45-46页 |
4.4.2 计算效率分析 | 第46-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入侵检测方案设计及验证 | 第48-62页 |
5.1 入侵检测算法研究与选取 | 第48-50页 |
5.1.1 基于概率统计的入侵检测算法简介 | 第49页 |
5.1.2 基于知识规则的入侵检测算法简介 | 第49页 |
5.1.3 基于人工智能的入侵检测算法简介 | 第49页 |
5.1.4 选取CAN总线的入侵检测算法 | 第49-50页 |
5.2 基于信息熵的CAN总线入侵检测算法分析 | 第50-59页 |
5.2.1 信息熵简介 | 第50-51页 |
5.2.2 CAN总线信息熵定义 | 第51页 |
5.2.3 CAN总线信息熵入侵检测数学模型 | 第51-54页 |
5.2.4 实验验证入侵检测效果 | 第54-59页 |
5.3 入侵检测系统设计 | 第59-61页 |
5.3.1 入侵检测框架 | 第59页 |
5.3.2 入侵检测流程 | 第59-60页 |
5.3.3 响应策略 | 第60-6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6.1 总结 | 第62-63页 |
6.2 展望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