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1 导言 | 第13-19页 |
2 国家形象概说 | 第19-27页 |
·国家形象的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国家形象的三个维度:我形象、他形象和错位形象 | 第21-24页 |
·国家形象的依托因素:硬实力是基础,软实力是传播力 | 第24-27页 |
3 关于本文的假设、研究目的和研究方法 | 第27-31页 |
·本文的研究假设 | 第27页 |
·研究目的 | 第27-28页 |
·研究方法 | 第28-31页 |
4 大国造形:解析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之"人物篇" | 第31-49页 |
·中国推广国家形象的步伐梳理 | 第31-33页 |
·59张"中国名人面孔"的传播效果分析 | 第33-36页 |
·59位中国名人的影响力何在? | 第33-36页 |
·奥斯古德调和理论下《人物篇》的传播效果探析 | 第36页 |
·文本分析——以《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等媒体对《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报道为例 | 第36-42页 |
·《华尔街日报》对《国家形象》宣传片报道的文本分析 | 第37-40页 |
·《纽约时报》对《国家形象》宣传片报道的文本分析 | 第40-42页 |
·国外媒体对《人物篇》的评价及分析 | 第42-44页 |
·谁来代表中国国家形象?精英与草根之争 | 第44-49页 |
·精英可以代表中国,但不是全部 | 第44-45页 |
·平凡面孔是最真实的国家形象 | 第45-49页 |
5 大国造形:解析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之"角度篇" | 第49-63页 |
·不同国家的媒体对中国(包括中国人)的固有态度及其影响因素 | 第50-53页 |
·国内外受众对《角度篇》的不同评论和原因解析 | 第53-63页 |
·国内外受众对《角度篇》的不同评论 | 第53-54页 |
·国内外反响不一的原因之一:跨文化语境下的传播障碍 | 第54-57页 |
·国内外反响不一的原因之二:文明秩序的冲突 | 第57-59页 |
·国内外反响不一的原因之三:传播过程中噪音因素的影响 | 第59-63页 |
6 中国国家形象传播与塑造的可行途径探索 | 第63-73页 |
·注重国家形象的"潜移默化":利用普通人的幸福宣传国家形象 | 第64-66页 |
·学习他国的形象宣传示范,根据不同的传播对象制定不同的传播政策 | 第66-68页 |
·传播中国国家形象需要从细节做起,在危机来临时勇敢承担责任 | 第68-70页 |
·利用海外华文传媒传播中国国家形象 | 第70-71页 |
·反思孔子学院的传播现状,通过文化路径传播中国国家形象 | 第71-73页 |
结语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