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绪论 | 第16-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6页 |
1.2 黄泥田改良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 黄泥田肥力提升与氮素高效利用途径及技术 | 第17-23页 |
1.3.1 有机熟化技术 | 第17-18页 |
1.3.2 一次性基施新型缓/控释氮肥技术 | 第18-20页 |
1.3.3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第20-23页 |
1.4 存在问题 | 第23页 |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5.1 研究内容 | 第23-24页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24-25页 |
2 不同培肥模式对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 第25-33页 |
2.1 引言 | 第25-26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2.2.1 试验地点及土壤基本性质 | 第26页 |
2.2.2 试验设计 | 第26-27页 |
2.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27页 |
2.2.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27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7-30页 |
2.3.1 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以2013年为例) | 第28页 |
2.3.2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 第28-29页 |
2.3.3 土壤肥力因子 | 第29-30页 |
2.3.4 土壤微生物碳 | 第30页 |
2.4 讨论 | 第30-32页 |
2.5 小结 | 第32-33页 |
3 不同培肥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 | 第33-44页 |
3.1 引言 | 第33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3.2.1 试验地点及土壤基本性质 | 第34页 |
3.2.2 试验设计 | 第34页 |
3.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34-35页 |
3.2.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3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0页 |
3.3.1 土壤总有机碳和全氮的变化 | 第35-36页 |
3.3.2 土壤活性碳组分的变化 | 第36-39页 |
3.3.3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MI)的变化 | 第39页 |
3.3.4 土壤有机碳组分与CMI相关性 | 第39-40页 |
3.4 讨论 | 第40-43页 |
3.4.1 土壤总有机碳和土壤全氮 | 第40-41页 |
3.4.2 土壤颗粒态有机碳 | 第41页 |
3.4.3 土壤微生物碳和可溶性有机碳 | 第41-42页 |
3.4.4 土壤高锰酸钾氧化有机碳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 第42-43页 |
3.4.5 有机碳各组分的相关性 | 第43页 |
3.5 小结 | 第43-44页 |
4 不同培肥模式对黄泥田酸度改良效应 | 第44-53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44-45页 |
4.2.1 试验地点及土壤基本性质 | 第44-45页 |
4.2.2 试验设计 | 第45页 |
4.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45页 |
4.2.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5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5-51页 |
4.3.1 土壤pH | 第46-47页 |
4.3.2 盐基离子 | 第47-48页 |
4.3.3 交换性酸和交换性铝 | 第48-50页 |
4.3.4 土壤有效P | 第50页 |
4.3.5 土壤酸碱度有关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 第50-51页 |
4.4 讨论 | 第51-52页 |
4.5 小结 | 第52-53页 |
5 不同培肥模式黄泥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 | 第53-65页 |
5.1 引言 | 第53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53-55页 |
5.2.1 试验地点及土壤基本性质 | 第54页 |
5.2.2 试验设计 | 第54页 |
5.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54-55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5-63页 |
5.3.1 土壤微生物操作分类单元多样性 | 第55-56页 |
5.3.2 土壤微生物α多样性 | 第56-57页 |
5.3.3 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 | 第57-63页 |
5.3.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 第63页 |
5.4 讨论 | 第63-64页 |
5.5 小结 | 第64-65页 |
6 不同稻作制度下不同氮肥类型对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 第65-77页 |
6.1 引言 | 第65页 |
6.2 材料与方法 | 第65-67页 |
6.2.1 供试材料 | 第65-66页 |
6.2.2 试验设计 | 第66页 |
6.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66-67页 |
6.2.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67页 |
6.3 结果与分析 | 第67-74页 |
6.3.1 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 | 第67-69页 |
6.3.2 氮素吸收量和氮肥利用率 | 第69-71页 |
6.3.3 干物质积累和氮素积累(2015年) | 第71-74页 |
6.3.4 硫包树脂双包膜尿素养分释放规律 | 第74页 |
6.4 讨论 | 第74-76页 |
6.5 小结 | 第76-77页 |
7 不同氮肥管理和栽培方式下单季稻产量和生长动态变化 | 第77-88页 |
7.1 引言 | 第77页 |
7.2 材料与方法 | 第77-79页 |
7.2.1 试验地点及材料 | 第77-78页 |
7.2.2 试验设计 | 第78-79页 |
7.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第79页 |
7.2.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79页 |
7.3 结果分析 | 第79-86页 |
7.3.1 产量及产量构成要素 | 第79-82页 |
7.3.2 两种氮肥管理干物质积累和总吸氮量 | 第82-84页 |
7.3.3 两种氮肥管理条件下三种栽培方式叶面积指数(LAI)、叶面积持续期(LAD)和叶片SPAD | 第84-86页 |
7.4 讨论 | 第86-87页 |
7.5 小结 | 第87-88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88-91页 |
8.1 主要结论 | 第88-89页 |
8.2 本论文创新点 | 第89页 |
8.3 存在不足及未来工作展望 | 第89-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8页 |
作者简介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