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5页 |
1.2.1 国外水资源生态补偿实践研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水资源生态补偿实践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3 水资源生态补偿研究的发展趋势 | 第15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第16-18页 |
1.4.1 论文的研究手段 | 第16-17页 |
1.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2章 株树桥水库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18-26页 |
2.1 浏阳株树桥水库概况 | 第18-19页 |
2.2 株树桥水库库区调研情况 | 第19-22页 |
2.3 株树桥水库环境现状及分析 | 第22-26页 |
第3章 株树桥水库生态补偿机制需求分析 | 第26-35页 |
3.1 构建适用于株树桥水库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 | 第26-27页 |
3.1.1 水资源有偿使用的理念 | 第26-27页 |
3.1.2 水资源环境有价的理念 | 第27页 |
3.2 构建适用于株树桥水库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性 | 第27-30页 |
3.2.1 合理开发生态收益的重要性 | 第28页 |
3.2.2 科学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 | 第28-29页 |
3.2.3 完善水资源管理分配和监督机制的重要性 | 第29-30页 |
3.3 株树桥水库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原则 | 第30-32页 |
3.3.1 公平性原则 | 第30页 |
3.3.2 效率性原则 | 第30-31页 |
3.3.3 可持续性原则 | 第31页 |
3.3.4 受益者付费原则 | 第31-32页 |
3.3.5 保护者受益原则 | 第32页 |
3.3.6 污染者付费原则 | 第32页 |
3.4 建立株树桥水库生态补偿机制的实践原则 | 第32-35页 |
3.4.1 统筹协调与区域间发展的共享补偿原则 | 第32-33页 |
3.4.2 循序渐进与重点突出的补偿原则 | 第33页 |
3.4.3 需要与现实可操作性相结合的补偿原则 | 第33页 |
3.4.4 补偿与赔偿相结合的原则 | 第33-35页 |
第4章 株树桥水库生态补偿机制的构建 | 第35-54页 |
4.1 补偿的主体和客体 | 第35-36页 |
4.2 株树桥水库受偿意愿分析 | 第36-41页 |
4.2.1 株树桥水库受访者基本情况 | 第36-37页 |
4.2.2 株树桥水库当地受访者模型设定 | 第37页 |
4.2.3 株树桥水库居民受偿意愿模型变量选取 | 第37-39页 |
4.2.4 株树桥水库居民受偿意愿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第39-40页 |
4.2.5 株树桥水库居民受偿意愿模型结论与政策启示 | 第40-41页 |
4.3 研究样本生态补偿标准 | 第41-46页 |
4.3.1 成本效益分析法 | 第41-42页 |
4.3.2 株树桥水库样本村经济成本核算 | 第42-44页 |
4.3.3 株树桥水库样本村生态补偿收益核算 | 第44-45页 |
4.3.4 株树桥水库样本村成本收益情况评价 | 第45-46页 |
4.4 株树桥水库生态补偿机制考核目标和补偿形式 | 第46-48页 |
4.4.1 株树桥水库生态补偿机制考核目标 | 第46-47页 |
4.4.2 株树桥水库生态补偿机制补偿形式 | 第47-48页 |
4.5 补偿的资金来源和补偿渠道 | 第48-52页 |
4.5.1 株树桥水库生态补偿资金来源 | 第48页 |
4.5.2 统筹株树桥水库生态补偿标准 | 第48-52页 |
4.6 株树桥水库生态补偿的对策 | 第52-54页 |
4.6.1 提高全民意识保护共同水源 | 第52页 |
4.6.2 加强水质监测提高自净能力 | 第52页 |
4.6.3 改革供水体制助推农业生态经济 | 第52-54页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54-56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54-55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附录 | 第61-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