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国家机关工作与人事管理论文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问题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9页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1.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1.2 文献综述第13-16页
        1.2.1 国外研究综述第13-14页
        1.2.2 国内研究综述第14-15页
        1.2.3 综述评价第15-16页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6-18页
        1.3.1 研究思路第16页
        1.3.2 研究内容第16-17页
        1.3.3 研究方法第17页
        1.3.4 本文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第17-18页
    1.4 创新之处第18页
    1.5 不足之处第18-19页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第19-23页
    2.1 相关概念界定第19-20页
        2.1.1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界定第19页
        2.1.2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民族地区的界定第19-20页
        2.1.3 地方政府职能的界定第20页
    2.2 理论基础第20-23页
        2.2.1 政府职能理论第21页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第21-22页
        2.2.3 民族政策理论第22页
        2.2.4 区域发展理论第22-23页
第3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民族地区发展现状第23-31页
    3.1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民族地区的发展特征第23-25页
        3.1.1 封闭性与边缘化第23-24页
        3.1.2 多层次与复杂化第24页
        3.1.3 丰富性与脆弱性第24-25页
    3.2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职能发挥的分析第25-27页
        3.2.1 地方政府职能转变有序推进第25-26页
        3.2.2 加快建立开放合作新体制第26页
        3.2.3 科技体制改革为创新驱动发展注入动力第26-27页
        3.2.4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改革第27页
    3.3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为沿线民族地区的发展带来机遇第27-31页
        3.3.1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提高第27-29页
        3.3.2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第29页
        3.3.3 形成对外开放格局,拓展国际交流合作第29-31页
第4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职能的定位第31-37页
    4.1 发展民族经济职能第31-33页
    4.2 维护民族地区安全的职能第33页
    4.3 保护生态环境职能第33-34页
    4.4 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职能第34页
    4.5 提供公共服务职能第34-37页
第5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职能存在的问题第37-43页
    5.1 地方政府职能“越位”第37-38页
        5.1.1 超越市场边界第37页
        5.1.2 干预企业经营活动第37-38页
        5.1.3 行政审批过多第38页
    5.2 地方政府职能“缺位”第38-40页
        5.2.1 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不够第39-40页
        5.2.2 提供公共服务不到位第40页
        5.2.3 行政制度创新不够第40页
    5.3 地方政府职能“错位”第40-43页
        5.3.1 地方政府保护主义盛行第40-41页
        5.3.2 政府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存在第41-43页
第6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职能缺失的原因第43-46页
    6.1 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第43页
    6.2 混淆了政府与市场、企业的边界第43-44页
    6.3 具有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不足第44-45页
    6.4 缺乏法治制度的建设第45-46页
第7章 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民族地区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对策建议第46-51页
    7.1 健全市场机制,建立有限政府第46页
    7.2 加大基础教育投入,培养优秀人才第46-47页
    7.3 加大政府机构改革,促进政府行为法制化第47-48页
    7.4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第48页
    7.5 构建民族地区地方政府间协作与协商平台,促进对外开放第48-51页
结语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致谢第57-59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需求导向的山东省济宁市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问题研究
下一篇: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公众信息支付行为与效果分析--以陕西省人民政府门户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