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意义及背景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 第12页 |
1.3.2 研究的方法 | 第12-13页 |
1.3.3 创新点 | 第13-14页 |
第2章 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理论 | 第14-21页 |
2.1 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概念 | 第14-17页 |
2.1.1 绩效评价的定义 | 第14-15页 |
2.1.2 绩效评价的动因 | 第15页 |
2.1.3 绩效评价体系的基本要素 | 第15-17页 |
2.2 平衡计分卡理论 | 第17-20页 |
2.2.1 平衡计分卡的来历 | 第17页 |
2.2.2 平衡计分卡的理论研究发展 | 第17-18页 |
2.2.3 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框架 | 第18-20页 |
2.2.4 平衡计分卡的核心部分-战略地图 | 第2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长沙信用社现状及引入平衡计分卡必要性分析 | 第21-26页 |
3.1 长沙信用社现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存在问题分析 | 第21-23页 |
3.1.1 长沙信用社简介 | 第21-22页 |
3.1.2 长沙信用社现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 | 第22-23页 |
3.2 长沙信用社现状及引入平衡计分卡的可行性分析 | 第23-25页 |
3.2.1 平衡计分卡的优势 | 第23-24页 |
3.2.2 平衡计分卡适用性分析 | 第24-25页 |
3.3 引入平衡计分卡建立长沙信用社绩效评价体系的必要性 | 第2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4章 长沙信用社平衡计分卡基本框架设计及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构建 | 第26-38页 |
4.1 长沙信用社长期发展战略的制定 | 第26-27页 |
4.2 长沙信用社平衡计分卡的基本框架设计 | 第27-29页 |
4.2.1 财务层面 | 第27-28页 |
4.2.2 客户层面 | 第28页 |
4.2.3 安全与环境层面 | 第28-29页 |
4.2.4 内部流程层面 | 第29页 |
4.2.5 学习与成长层面 | 第29页 |
4.3 长沙信用社战略地图的绘制 | 第29-32页 |
4.3.1 绘制长沙信用社战略地图的步骤 | 第29-30页 |
4.3.2 长沙信用社战略地图模板 | 第30-32页 |
4.4 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总体思路与基本原则 | 第32-33页 |
4.4.1 总体思路 | 第32页 |
4.4.2 基本原则 | 第32-33页 |
4.5 长沙信用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33-35页 |
4.5.1 评价指标的筛选方法 | 第33-34页 |
4.5.2 长沙信用社平衡计分卡各层面指标的确定 | 第34-35页 |
4.6 评价指标预处理方法 | 第35-36页 |
4.6.1 评价指标一致化处理 | 第35页 |
4.6.2 评价指标无量纲化处理 | 第35-36页 |
4.7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36页 |
4.8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5章 长沙信用社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模型的应用 | 第38-51页 |
5.1 长沙信用社实施平衡计分卡的条件 | 第38-39页 |
5.2 长沙信用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第39-40页 |
5.3 长沙信用社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0-46页 |
5.3.1 层次结构模型 | 第40-41页 |
5.3.2 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41-44页 |
5.3.3 层次总排序 | 第44-46页 |
5.4 长沙信用社运用平衡计分法绩效评价应用 | 第46-50页 |
5.4.1 指标数据分析与处理 | 第46页 |
5.4.2 总计算过程 | 第46-49页 |
5.4.3 综合绩效评价 | 第49-5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6章 长沙信用社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模型的评估及建议 | 第51-53页 |
6.1 长沙信用社平衡计分卡绩效评价模型的评估 | 第51-52页 |
6.2 对策及建议 | 第52页 |
6.3 展望及未来 | 第52-53页 |
第7章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