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2-20页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4-17页 |
1.2.1 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1.2.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 第17-18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18页 |
1.3.2 框架结构 | 第18页 |
1.4 本文创新之处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20-30页 |
2.1 与自然灾变相关的思想 | 第20-23页 |
2.1.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有关自然灾变的论述 | 第20-21页 |
2.1.2 现代经济学关于自然灾变的相关思想 | 第21-23页 |
2.2 有关防灾减灾的文献述评 | 第23-30页 |
2.2.1 国外相关研究 | 第23-26页 |
2.2.2 国内相关研究 | 第26-30页 |
第三章 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防灾减灾举措与灾害损失 | 第30-50页 |
3.1 灾害的社会经济属性 | 第30-32页 |
3.2 我国经济发展中政府的防灾减灾举措 | 第32-38页 |
3.2.1 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防灾减灾的举措 | 第32-34页 |
3.2.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政府防灾减灾的举措 | 第34-35页 |
3.2.3 改革开放时期政府防灾减灾的举措 | 第35-36页 |
3.2.4 现代化建设时期政府防灾减灾的举措 | 第36-38页 |
3.3 我国经济发展进程中的灾害损失 | 第38-47页 |
3.3.1 计量模型 | 第44页 |
3.3.2 计量结果 | 第44-47页 |
3.3.3 研究结论 | 第47页 |
3.4 国际防灾减灾的经验 | 第47-50页 |
3.4.1 美国经济发展中防灾减灾的经验 | 第47-48页 |
3.4.2 日本经济发展中防灾减灾的经验 | 第48页 |
3.4.3 澳大利亚经济发展中防灾减灾的经验 | 第48-50页 |
第四章 我国经济发展中防灾减灾的政治经济学分析框架 | 第50-56页 |
4.1 经济发展中防灾减灾的核心:利益格局的调整 | 第50-51页 |
4.2 经济发展中防灾减灾的基础:经济主体行为的规范 | 第51-52页 |
4.3 经济发展中防灾减灾的保障:防灾减灾的制度体系 | 第52-54页 |
4.4 经济发展中防灾减灾的导向:激励机制的设计 | 第54-56页 |
第五章 我国防灾减灾中利益格局变化的分析 | 第56-68页 |
5.1 利益格局变化的基础:自利性 | 第56-59页 |
5.1.1 微观经济主体企业的自利性 | 第56-57页 |
5.1.2 微观经济主体家庭的自利性 | 第57-58页 |
5.1.3 宏观经济主体政府的自利性 | 第58-59页 |
5.2 利益格局变化的动因:利益冲突性 | 第59-62页 |
5.2.1 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冲突 | 第59-60页 |
5.2.2 公共利益与区域利益的冲突 | 第60-61页 |
5.2.3 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冲突 | 第61-62页 |
5.3 利益格局变化的表现:利益差异性 | 第62-68页 |
5.3.1 技术异化下的利益差异性 | 第62-64页 |
5.3.2 消费异化下的利益差异性 | 第64-66页 |
5.3.3 政绩俘获下的利益差异性 | 第66-68页 |
第六章 我国防灾减灾中经济主体行为的分析 | 第68-88页 |
6.1 主体行为调整的动力:利益追求的驱使 | 第68-69页 |
6.2 主体行为调整的依据:防灾减灾的成本与收益 | 第69-71页 |
6.2.1 防灾减灾的成本 | 第69-70页 |
6.2.2 防灾减灾的收益 | 第70-71页 |
6.3 主体行为调整的基础:主体行为的特征 | 第71-73页 |
6.3.1 企业的行为特征 | 第71-72页 |
6.3.2 家庭的行为特征 | 第72页 |
6.3.3 政府的行为特征 | 第72-73页 |
6.4 主体行为调整的过程:主体行为的博弈分析 | 第73-88页 |
6.4.1 企业与家庭的博弈分析 | 第73-77页 |
6.4.2 政府与企业的博弈分析 | 第77-79页 |
6.4.3 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博弈分析 | 第79-82页 |
6.4.4 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分析 | 第82-88页 |
第七章 我国防灾减灾的制度体系分析 | 第88-108页 |
7.1 制度是防灾减灾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 | 第88-91页 |
7.1.1 正式制度:政府规范经济主体行为的必要手段 | 第88-89页 |
7.1.2 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的必要补充 | 第89-90页 |
7.1.3 制度实施机制:克服制度实施中路径依赖的必要机制 | 第90-91页 |
7.2 我国防灾减灾的现行制度体系 | 第91-102页 |
7.2.1 我国防灾减灾的正式制度体系 | 第91-97页 |
7.2.2 我国防灾减灾的非制度体系 | 第97-99页 |
7.2.3 我国防灾减灾的制度实施机制 | 第99-102页 |
7.3 我国防灾减灾制度体系中的缺陷 | 第102-108页 |
7.3.1 正式制度的分割性 | 第102-105页 |
7.3.2 非正式制度的滞后性 | 第105-106页 |
7.3.3 制度实施机制的单一性 | 第106-108页 |
第八章 我国防灾减灾中激励机制的分析 | 第108-116页 |
8.1 减灾激励机制的目标:各经济主体主动防灾减灾 | 第108-110页 |
8.1.1 企业主动防灾减灾 | 第108-109页 |
8.1.2 家庭主动防灾减灾 | 第109页 |
8.1.3 政府主动防灾减灾 | 第109-110页 |
8.2 经济主体防灾减灾动机的欠缺 | 第110-111页 |
8.2.1 政府单中心治理下微观经济主体防灾减灾动力不足 | 第110-111页 |
8.2.2 中央统一领导下地方政府防灾减灾积极性缺失 | 第111页 |
8.3 各经济主体防灾减灾动机欠缺所致的真空局面 | 第111-116页 |
第九章 我国提升经济发展中防灾减灾成效的对策建议 | 第116-128页 |
9.1 通过利益协调化解防灾减灾中的利益矛盾 | 第116-119页 |
9.1.1 优化防灾减灾中经济利益与环境利益的关系 | 第116-117页 |
9.1.2 统筹防灾减灾中区域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 | 第117-118页 |
9.1.3 兼顾防灾减灾中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 第118-119页 |
9.2 推动各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参与防灾减灾 | 第119-121页 |
9.2.1 引导企业的生产行为 | 第119页 |
9.2.2 规范家庭的消费行为 | 第119-120页 |
9.2.3 完善政府的监管行为 | 第120-121页 |
9.3 深化防灾减灾制度体系的转型 | 第121-124页 |
9.3.1 优化防灾减灾的正式制度体系 | 第121-122页 |
9.3.2 完善防灾减灾的非正式制度体系 | 第122-123页 |
9.3.3 创新防灾减灾的制度实施机制 | 第123-124页 |
9.4 健全防灾减灾的激励机制 | 第124-128页 |
9.4.1 对防灾减灾进行补偿,构建防灾减灾的驱动机制 | 第124-125页 |
9.4.2 将防灾减灾与经济利益相挂钩,构建防灾减灾的长效机制 | 第125-128页 |
第十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 | 第128-132页 |
10.1 主要结论 | 第128-130页 |
10.2 本文的不足之处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130-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4-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