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符号说明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52页 |
1.1 能源危机与温室效应 | 第14-15页 |
1.2 电化学还原CO_2可行性分析 | 第15-16页 |
1.2.1 热力学分析 | 第15-16页 |
1.2.2 动力学分析 | 第16页 |
1.3 电极材料对电化学还原CO_2的影响 | 第16-26页 |
1.3.1 单金属 | 第16-20页 |
1.3.2 双金属 | 第20-22页 |
1.3.3 金属氧化物 | 第22-25页 |
1.3.4 非金属 | 第25-26页 |
1.4 电解质对电化学还原CO_2的影响 | 第26-30页 |
1.4.1 水溶剂 | 第26-27页 |
1.4.2 非水溶剂 | 第27-30页 |
1.5 反应机理 | 第30-37页 |
1.5.1 产烯烃机理 | 第30-33页 |
1.5.2 产CO机理 | 第33-35页 |
1.5.3 产甲酸机理 | 第35-37页 |
1.5.4 电极失活机理 | 第37页 |
1.6 本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52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52-60页 |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52-53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52-53页 |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53页 |
2.2 电极制备 | 第53-54页 |
2.2.1 三维Ag电极制备 | 第53-54页 |
2.2.2 TiO_2NTs电极制备 | 第54页 |
2.3 电极表征 | 第54-56页 |
2.3.1 X射线衍射 | 第54-55页 |
2.3.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 | 第55页 |
2.3.3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55页 |
2.3.4 粗糙因子 | 第55-56页 |
2.4 电化学还原CO_2实验 | 第56-57页 |
2.5 分析方法 | 第57-58页 |
2.5.1 H_2和CO | 第57页 |
2.5.2 甲烷 | 第57-58页 |
2.5.3 甲醇 | 第58页 |
2.5.4 甲醛 | 第58页 |
2.5.5 HCOO~? | 第58页 |
2.6 法拉第效率和分电流密度的计算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0页 |
第三章 三维Ag电极电催化还原CO_2性能研究 | 第60-86页 |
引言 | 第60-61页 |
3.1 电极结构特性研究 | 第61-64页 |
3.1.1 XRD | 第61-62页 |
3.1.2 FESEM | 第62-63页 |
3.1.3 粗糙因子 | 第63页 |
3.1.4 XPS | 第63-64页 |
3.2 电催化还原CO_2活性评价 | 第64-72页 |
3.2.1 反应时间对电催化还原CO_2的影响 | 第64-69页 |
3.2.2 电解电位对电催化还原CO_2的影响 | 第69-72页 |
3.3 电化学还原CO_2动力学研究 | 第72-73页 |
3.4 电化学还原CO_2的脱活机理 | 第73-80页 |
3.5 稳定性实验 | 第80页 |
3.6 小结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第四章 TiO_2纳米管电极上电化学还原CO_2为CH_3OH的研究 | 第86-110页 |
引言 | 第86-87页 |
4.1 电极结构特性研究 | 第87-93页 |
4.1.1 XRD | 第87-88页 |
4.1.2 XPS | 第88-91页 |
4.1.3 FESEM | 第91-92页 |
4.1.4 粗糙因子 | 第92-93页 |
4.2 循环伏安曲线 | 第93-95页 |
4.3 电极催化活性研究 | 第95-101页 |
4.3.1 反应时间对电极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95-98页 |
4.3.2 电解电位对电极催化活性的影响 | 第98-101页 |
4.4 电化学还原CO_2为甲醇机理 | 第101-105页 |
4.5 小结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10-112页 |
5.1 结论 | 第110-111页 |
5.2 创新点 | 第111页 |
5.3 展望 | 第111-112页 |
作者简介 | 第112-113页 |
1 作者简历 | 第112页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2-113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