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量子点 | 第11-12页 |
1.2 荧光可逆调控开关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 溴化乙锭 | 第13-14页 |
1.4 敌草快 | 第14-16页 |
1.5 孔雀石绿与无色孔雀石绿 | 第16-18页 |
1.6 DNA及其与小分子相互作用 | 第18-20页 |
1.7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2.1 荧光光谱法 | 第21-22页 |
2.1.1 荧光 | 第21页 |
2.1.2 荧光猝灭 | 第21-22页 |
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 | 第22-23页 |
2.3 分子对接 | 第23-25页 |
第三章 基于QDs-DNA-溴化乙锭的荧光可逆调控 | 第25-35页 |
3.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25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25-28页 |
3.2.1 量子点的合成 | 第25-26页 |
3.2.2 量子点表征 | 第26-27页 |
3.2.3 DNA纯度、浓度的测定 | 第27-28页 |
3.2.4 DNA猝灭量子点荧光及其影响因素 | 第28页 |
3.2.5 EB恢复QDs-DNA体系荧光 | 第28页 |
3.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8页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8-35页 |
3.3.1 量子点表征结果 | 第29-31页 |
3.3.2 DNA纯度、浓度的测定 | 第31页 |
3.3.3 DNA猝灭量子点荧光及其影响因素 | 第31-33页 |
3.3.4 EB恢复QDs-DNA体系荧光 | 第33-34页 |
3.3.5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4-35页 |
第四章 荧光可逆调控开关机理研究 | 第35-53页 |
4.1 实验仪器及设备 | 第35页 |
4.2 试验方法 | 第35-40页 |
4.2.1 DNA猝灭QDs荧光阶段 | 第35-37页 |
4.2.2 EB恢复DNAQDs体系荧光阶段 | 第37-40页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53页 |
4.3.1 DNA猝灭量子点阶段机理 | 第40-47页 |
4.3.2 EB恢复量子点荧光阶段机理探究 | 第47-53页 |
第五章 光谱法结合计算机模拟探究DNA与敌草快的相互作用 | 第53-61页 |
5.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53页 |
5.2 试验方法 | 第53-54页 |
5.2.1 以EB为探针荧光光谱法 | 第53页 |
5.2.2 紫外光谱法 | 第53页 |
5.2.3 分子对接 | 第53-54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4-61页 |
5.3.1 以EB为探针荧光光谱分析 | 第54-56页 |
5.3.2 紫外光谱法 | 第56页 |
5.3.3 分子对接 | 第56-59页 |
5.3.4 敌草快与DNA结合常数 | 第59-61页 |
第六章 光谱法结合计算机模拟探究DNA与孔雀石绿的相互作用 | 第61-68页 |
6.1 实验仪器和试剂 | 第61页 |
6.2 试验方法 | 第61-62页 |
6.2.1 以EB为探针荧光光谱法 | 第61页 |
6.2.2 紫外光谱法 | 第61页 |
6.2.3 分子对接 | 第61-62页 |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2-68页 |
6.3.1 以EB为探针荧光光谱分析 | 第62-63页 |
6.3.2 紫外光谱法 | 第63页 |
6.3.3 分子对接 | 第63-66页 |
6.3.4 结合平衡常数的计算 | 第66-6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1页 |
6.1 荧光可逆调控开关总结 | 第68-69页 |
6.2 DNA与小分子配体相互作用研究总结 | 第69-70页 |
6.3 展望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