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引言 | 第8-12页 |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8-9页 |
1.2 本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 | 第9-10页 |
1.3 概念界定与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1.3.1 概念界定 | 第1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2 留守少年法制教育概述 | 第12-17页 |
2.1 留守少年的定义与范围 | 第12-14页 |
2.1.1 留守少年的定义 | 第12-13页 |
2.1.2 留守少年的分布及其范围 | 第13-14页 |
2.2 留守少年法制教育必要性分析 | 第14-15页 |
2.2.1 留守少年内在塑造的必要性 | 第14页 |
2.2.2 留守少年外化行动教育的必然性 | 第14-15页 |
2.3 留守少年的法制教育 | 第15-17页 |
2.3.1 法制教育的含义 | 第15-16页 |
2.3.2 留守少年法制教育的内容 | 第16-17页 |
3 留守少年法制教育现状 | 第17-22页 |
3.1 微观分析留守少年法制教育现状 | 第17-19页 |
3.1.1 法制意识淡薄,法律知识空乏 | 第17页 |
3.1.2 对法制作用的理解出现偏差 | 第17-18页 |
3.1.3 知识迁移能力有限,学习法制知识机会少 | 第18页 |
3.1.4 安全意识淡薄,处境堪忧 | 第18-19页 |
3.1.5 自主放大了法律法规的变更性 | 第19页 |
3.2 宏观分析留守少年法制教育现状 | 第19-22页 |
3.2.1 政府微化了留守少年法制教育 | 第19-20页 |
3.2.2 社会法制教育存在被动性 | 第20页 |
3.2.3 学校教育目标一刀切 | 第20-21页 |
3.2.4 家长忽视了法制教育 | 第21-22页 |
4 留守少年法制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 第22-30页 |
4.1 社会风气的影响 | 第22-23页 |
4.1.1“钱权”论软化了法制教育的权威性 | 第22页 |
4.1.2“圆滑”论削弱了法制教育的作用 | 第22-23页 |
4.2 新经济环境下互联网的影响 | 第23-24页 |
4.2.1 新媒体的发展加速了留守少年“成年化” | 第23页 |
4.2.2“快餐文化”与不良文化的腐蚀 | 第23-24页 |
4.3 学校教育环境的原因 | 第24-26页 |
4.3.1 少数教师不良行为的影响 | 第24页 |
4.3.2 学校重成绩,轻法制教育 | 第24-25页 |
4.3.3 校园关系矛盾凸显,安全隐患大 | 第25页 |
4.3.4 学校周边环境影响复杂 | 第25-26页 |
4.4 留守少年家庭的原因 | 第26-27页 |
4.4.1“旧”观念阻碍了法制教育 | 第26页 |
4.4.2 婚姻变动危机破坏家庭环境 | 第26-27页 |
4.4.3 个体意识增强,监护人法制观念不足 | 第27页 |
4.5 留守少年的学法兴趣和热情不高 | 第27-28页 |
4.6 对留守少年的法制教育针对性不强 | 第28页 |
4.7 供奉式的法制教育方式缺陷 | 第28-30页 |
5 加强留守少年法制教育的对策 | 第30-40页 |
5.1 为留守少年的成长提供软实力支持 | 第30-32页 |
5.1.1 保护留守少年的求知欲、创新力 | 第30页 |
5.1.2 给留守少年灌输正能量 | 第30-31页 |
5.1.3 以法制促进留守少年的情商培养 | 第31-32页 |
5.2 营造懂法、知法、守法的和谐家庭 | 第32-35页 |
5.2.1 加强留守少年监护人的法制教育 | 第32-33页 |
5.2.2 留守少年监护人当好榜样者和教育者 | 第33-34页 |
5.2.3 发挥家庭的作用 | 第34-35页 |
5.3 提升学校法制教育效益 | 第35-36页 |
5.3.1 提升教师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制素养 | 第35页 |
5.3.2 开设独立的法制教育课程 | 第35-36页 |
5.4 有关部门严格把关互联网、书籍等传播内容 | 第36-37页 |
5.5 丰富法制教育的方式和内容 | 第37-39页 |
5.5.1 课堂课外、理论实际相结合 | 第37页 |
5.5.2 发挥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作用,促进法制教育 | 第37-38页 |
5.5.3 与时俱进完善相关法 | 第38-39页 |
5.6 崇尚自然法则,强化家和爱的观念 | 第39-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