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导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2 研究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2.2 内容安排 | 第13-14页 |
1.3 创新点和不足 | 第14-15页 |
1.3.1 创新点 | 第14页 |
1.3.2 不足之处 | 第14-15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5-28页 |
2.1 信息披露相关理论:有效市场假说 | 第15-19页 |
2.1.1 有效市场假说概述 | 第15-16页 |
2.1.2 有效市场假说的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2.1.3 有效市场假说的实践意义 | 第17-18页 |
2.1.4 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检验 | 第18-19页 |
2.2 信息披露相关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19-28页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Asymmetric Information)概述 | 第20页 |
2.2.2 信息不对称的理论意义 | 第20-21页 |
2.2.3 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文献 | 第21-23页 |
2.2.4 信息披露效率研究理论文献 | 第23-24页 |
2.2.5 信息披露效率的实证研究文献 | 第24-28页 |
3. 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及信息披露情况 | 第28-31页 |
3.1 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现状 | 第28页 |
3.2 银行理财产品发行能力 | 第28-29页 |
3.3 理财产品信息披露情况 | 第29-31页 |
4. 信息披露对理财产品发行的实证分析 | 第31-49页 |
4.1 数据收集和变量说明 | 第31-32页 |
4.2 预期收益率和发行规模的影响因素 | 第32-38页 |
4.2.1 预期收益率 | 第32-33页 |
4.2.2 发行规模 | 第33页 |
4.2.3 信息披露程度 | 第33-34页 |
4.2.4 投资品种(基础资产) | 第34页 |
4.2.5 业务模式 | 第34-35页 |
4.2.6 委托期 | 第35页 |
4.2.7 保本比例 | 第35-36页 |
4.2.8 发行对象 | 第36页 |
4.2.9 发行银行的个体特征 | 第36-37页 |
4.2.10 同期存款利率 | 第37-38页 |
4.2.11 货币供给量 | 第38页 |
4.3 样本统计描述 | 第38-41页 |
4.4 样本变量的线性相关性 | 第41-43页 |
4.5 多元回归分析 | 第43-49页 |
4.5.1 基本回归模型 | 第43-44页 |
4.5.2 实证结果及讨论 | 第44-49页 |
5. 对理财产品信息披露的建议 | 第49-51页 |
5.1 针对理财产品发行方的建议 | 第49-50页 |
5.1.1 提高理财产品信息质量 | 第49页 |
5.1.2 加强理财产品风险提示 | 第49-50页 |
5.2 对理财产品购买者的建议 | 第50-51页 |
6. 总结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