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8页 |
第一章 微信平台的发展与传播特征 | 第18-28页 |
第一节 微信平台勃兴的原因及其发展历程 | 第18-22页 |
一、微信勃兴的原因 | 第18-20页 |
二、微信的发展历程 | 第20-22页 |
第二节 微信平台的传播特征 | 第22-28页 |
一、强关系连接 | 第23页 |
二、个性化内容 | 第23-24页 |
三、精准化推送 | 第24-25页 |
四、半封闭传播 | 第25-27页 |
五、开放性平台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微信平台人际传播的5W要素分析 | 第28-43页 |
第一节 微信平台人际传播主体分析 | 第28-32页 |
一、微信传播主体的特点 | 第28-30页 |
二、微信传播主体的人际诉求 | 第30-32页 |
第二节 微信平台人际传播内容分析 | 第32-35页 |
一、微信人际传播内容的多样化形式 | 第32-33页 |
二、微信人际传播内容的分类 | 第33-35页 |
第三节 微信平台人际传播渠道分析 | 第35-37页 |
一、人际传播渠道的跨平台化 | 第35-36页 |
二、人际传播渠道的场景化 | 第36-37页 |
三、人际传播渠道的社区化 | 第37页 |
第四节 微信平台人际传播对象分析 | 第37-39页 |
一、传播对象具有信息确认的角色功能 | 第37-38页 |
二、传播对象承担意义创造的任务 | 第38-39页 |
三、传播对象负责传播主体的情感接收 | 第39页 |
第五节 微信平台人际传播效果分析 | 第39-43页 |
一、强关系社交提高了人际交往质量 | 第39-40页 |
二、有效拓展了人际关系的广度 | 第40-41页 |
三、直接产生强有力社会影响的可能性小 | 第41-43页 |
第三章 微信平台人际传播与传统人际传播、微博人际传播的比较 | 第43-51页 |
第一节 微信:对传统人际传播的重塑 | 第43-47页 |
一、对传统人际传播情境的超越 | 第43-46页 |
二、对传统人际传播关系的重塑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微信:异于微博的传播方式 | 第47-51页 |
一、平台定位:强人际传播关系与弱人际传播关系 | 第47-48页 |
二、传播模式:点对点传播与点对面传播 | 第48页 |
三、推送方式:选择性推送与用户主动获取 | 第48-49页 |
四、反馈机制:即时高效反馈与延时低效反馈 | 第49-51页 |
第四章 微信平台人际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 第51-60页 |
第一节 微信平台人际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 第51-55页 |
一、信息“把关人”的缺席 | 第51-52页 |
二、“微信社交依赖症”的衍生 | 第52-54页 |
三、朋友圈恶意“商业营销”带来的人际沟通危机 | 第54-55页 |
第二节 微信平台人际传播中问题的解决策略 | 第55-60页 |
一、加强信息监管,健全信息把关机制 | 第55-57页 |
二、提高用户媒介素养 | 第57-58页 |
三、打击微信恶意营销,构建和谐的微信人际环境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附录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