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电子数字计算机(不连续作用电子计算机)论文--存贮器论文--内存贮器(主存贮器)总论论文

访存踪迹收集工具的逻辑设计与实现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8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0-11页
    1.2 访存踪迹收集方法的研究进展第11-15页
        1.2.1 软件仿真第12-13页
        1.2.2 硬件采集第13-14页
        1.2.3 HMTT第14-15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5-18页
第二章 HMTT v3平台及内存相关技术研究第18-30页
    2.1 FPGA技术第18-19页
        2.1.1 FPGA技术的特点第18页
        2.1.2 Verilog语言及模块化设计第18-19页
        2.1.3 Xilinx FPGA技术与ISE 14.7开发工具第19页
    2.2 内存相关技术与DDR3标准协议第19-21页
        2.2.1 内存相关技术介绍第19-20页
        2.2.2 DDR3标准协议介绍第20-21页
    2.3 PCI Express协议第21-24页
        2.3.1 PCI Express协议基本原理介绍第22-23页
        2.3.2 PCI Express传输层介绍第23-24页
        2.3.3 PCI Express物理层介绍第24页
    2.4 HMTT v3平台的组成结构及基本原理第24-27页
        2.4.1 HMTT v3访存踪迹采集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第25-26页
        2.4.2 发送机端的一般配置及工作原理第26-27页
        2.4.3 接收机端的一般配置及工作原理第27页
    2.5 本章小结第27-30页
第三章 FPGA逻辑设计的需求分析和总体架构第30-40页
    3.1 FPGA内部逻辑的设计需求第30-32页
        3.1.1 原有FPGA内部逻辑中存在的不足第30-31页
        3.1.2 DDR3-1600速率下的访存踪迹收集的需求分析第31-32页
    3.2 FPGA内部逻辑的总体架构第32-37页
        3.2.1 系统整体结构及工作原理第32-34页
        3.2.2 系统子模块的结构及工作原理第34-37页
    3.3 HMTT v3平台部署环境配置第37-38页
        3.3.1 发送机端的部署环境配置第37页
        3.3.2 接收机端的部署环境配置第37-38页
        3.3.3 访存踪迹采集卡的部署环境配置第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40页
第四章 FPGA内部逻辑的详细设计及实现第40-58页
    4.1 物理地址生成模块的设计与实现第40-47页
        4.1.1 物理地址生成模块的设计需求第40-41页
        4.1.2 物理地址生成模块的设计方案第41-44页
        4.1.3 物理地址生成模块的具体实现第44-47页
    4.2 访存踪迹生成模块第47-52页
        4.2.1 访存踪迹生成模块的设计需求第47页
        4.2.2 访存踪迹生成模块的设计方案第47-50页
        4.2.3 访存踪迹生成模块的具体实现第50-52页
    4.3 PCIe传输模块第52-56页
        4.3.1 PCIe传输模块的设计需求第52-53页
        4.3.2 PCIe传输模块的设计方案第53-55页
        4.3.3 PCIe传输模块的具体实现第55-56页
    4.4 本章小结第56-58页
第五章 系统验证与应用研究第58-76页
    5.1 访存踪迹正确性验证第58-63页
        5.1.1 访存踪迹物理地址正确性验证第58-60页
        5.1.2 访存踪迹序列号连续性验证第60-61页
        5.1.3 访存踪迹时间间隔正确性验证第61-63页
    5.2 可扩展性研究第63-67页
        5.2.1 多内存环境下的Interleave问题研究第63-65页
        5.2.2 同一通道内的部分内存总线共享问题研究第65-67页
    5.3 实际应用分析第67-75页
        5.3.1 多种实际应用程序访存踪迹收集第67-68页
        5.3.2 三种不同访存标记对内存性能的影响第68-75页
    5.4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6-80页
    6.1 论文工作总结第76-78页
    6.2 未来工作展望第78-80页
参考文献第80-82页
致谢第82-84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负荷分配与最小二乘的母线负荷预测研究
下一篇:北京市高等学校体育教师权益保障现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