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5页 |
| ·缘起:何为自在生成 | 第12-15页 |
| ·功能至上统领下的我国城镇建设 | 第12-13页 |
| ·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的影响 | 第13-14页 |
| ·理性控制语境下的自在生成 | 第14-15页 |
|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 ·自在生成特征在城市与农村的存在条件比较 | 第15页 |
| ·为什么选择安徽宏村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创新性 | 第17-18页 |
| ·理论意义 | 第18页 |
| ·实践意义 | 第18页 |
|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现状与分析 | 第18-23页 |
| ·各学科介入生成机制研究 | 第19-21页 |
| ·村落自发性研究领域 | 第21页 |
| ·徽州民居及宏村村落研究 | 第21-23页 |
|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3-25页 |
|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 ·论文框架 | 第24-25页 |
| 第2章 宏村村落建筑空间流变 | 第25-37页 |
| ·选址 | 第25-29页 |
| ·形局 | 第25-26页 |
| ·景观与生态环境 | 第26-27页 |
| ·整体环境改善 | 第27-29页 |
| ·小结 | 第29页 |
| ·宏村的发展历程 | 第29-33页 |
| ·定居阶段—从无到有(1131~1276年) | 第29-31页 |
| ·扩张阶段—由小变大(1276~1607年) | 第31页 |
| ·鼎盛阶段—由弱转强(1610~1855年) | 第31-32页 |
| ·相对停滞阶段——缓慢调整(1864~1949年、1949~1978年) | 第32-33页 |
| ·宏村村落层级及物质空间形态 | 第33-37页 |
| ·建筑空间形态 | 第33-34页 |
| ·街巷空间形态 | 第34-35页 |
| ·水系空间形态 | 第35-37页 |
| 第3章 涌现:宏村村落整体空间生成特征 | 第37-65页 |
| ·生成的缘起、历史及发展 | 第37-39页 |
| ·构成—整体—生成 | 第37-39页 |
| ·涌现的层级 | 第39-40页 |
| ·宏观: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 第39-40页 |
| ·微观:由小到大 | 第40页 |
| ·涌现的存在基础 | 第40-43页 |
| ·耗散结构与协同效应 | 第41-42页 |
| ·涌现产生条件 | 第42-43页 |
| ·结论——涌现即生成 | 第43-44页 |
| ·宏村整体空间自在生成过程 | 第44-59页 |
| ·初级阶段:农耕条件的极限(1131~1276年、1276~1607年) | 第44-50页 |
| ·高级阶段:产业转型带来的新的飞跃(1610~1855、1864~1949年) | 第50-54页 |
| ·再发展阶段:社会变革带来的机遇(1949~1978、1978~至今) | 第54-59页 |
| ·宏村整体空间自在生成特征分析 | 第59-62页 |
| ·能量、信息来源与适应性 | 第59-60页 |
| ·土地与人口平衡态的超越 | 第60-61页 |
| ·势能差与非平衡 | 第61-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5页 |
| 第4章 宏村建筑空间自在生成特征 | 第65-101页 |
| ·记忆与遗忘 | 第65-69页 |
| ·宏村民居原型的形成 | 第65-66页 |
| ·建筑技术与建筑构造 | 第66-68页 |
| ·材料与构造的重组 | 第68-69页 |
| ·影响要素分级 | 第69-70页 |
| ·短程因素 | 第70-88页 |
| ·家庭人口数量 | 第70-73页 |
| ·功能需求 | 第73-78页 |
| ·家庭关系 | 第78页 |
| ·分家与产权变更 | 第78-86页 |
| ·小结 | 第86-88页 |
| ·生成机制 | 第88-93页 |
| ·短程通讯 | 第88页 |
| ·成核与“序”的形成 | 第88-92页 |
| ·小结 | 第92-93页 |
| ·街巷空间——建筑的外化 | 第93-101页 |
| ·图底关系 | 第93-96页 |
| ·街巷空间的延伸与扩张 | 第96-101页 |
| 第5章 结语 | 第101-115页 |
| ·自在生成原理在村落演变中的运用 | 第101-104页 |
| ·自在生成的基本条件及过程 | 第102-103页 |
| ·自在生成的内在机制 | 第103-104页 |
| ·当代新农村建设和传统村落更新的问题 | 第104-106页 |
| ·外界强大人为干预 | 第104-105页 |
| ·非差异性输入导致多样性降低 | 第105页 |
| ·村民参与度较低 | 第105-106页 |
| ·新农村建设和传统村落更新策略 | 第106-109页 |
| ·建立开放的系统 | 第106页 |
| ·塑造复合系统 | 第106-107页 |
| ·利用成核机制 | 第107页 |
| ·新民居设计层面“中间技术”与“创新原型” | 第107-108页 |
| ·完善自主营建体系 | 第108页 |
| ·建筑师的角色 | 第108-109页 |
| ·调研方向和评价标准 | 第109-112页 |
|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 第112-115页 |
| ·研究中的不足 | 第112-113页 |
| ·研究的展望 | 第113-1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5-11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所获奖项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7-119页 |
| 致谢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