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基于β-葡萄糖醛酸苷酶结构解析的耐热性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缩略词表第12-13页
引言第13-15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5-23页
   ·甘草酸及其衍生物第15-16页
     ·甘草酸的性质及应用第15页
     ·单葡萄糖醛酸基甘草次酸的性质及应用第15页
     ·甘草次酸的性质及应用第15-16页
   ·甘草酸衍生物的制备方法第16-17页
     ·化学法第16页
     ·生物法第16-17页
   ·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研究现状第17-18页
     ·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来源第17页
     ·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结构第17-18页
     ·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功能第18页
   ·酶的热稳定性第18-19页
     ·酶热稳定性的概念第18页
     ·酶热稳定性的影响因素第18-19页
     ·酶热稳定性的表征第19页
   ·酶的热稳定性改造第19-20页
     ·理性设计策略第19-20页
     ·半理性设计策略第20页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内容第20-22页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和意义第20-21页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1-22页
   ·技术框架第22-23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23-38页
   ·材料第23-26页
     ·菌株、载体与基因第23页
     ·培养基第23页
     ·药品和试剂第23-25页
     ·仪器第25-26页
   ·方法第26-38页
     ·细胞培养第26页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及热击转化第26-27页
     ·点突变体的构建第27-29页
     ·片段突变体的构建第29-33页
     ·重组质粒转化感受态细胞第33页
     ·阳性克隆的筛选及验证第33页
     ·重组 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诱导表达第33-34页
     ·渗透冲击法制备粗酶液第34页
     ·重组 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纯化第34页
     ·SDS-PAGE第34页
     ·GL、GAMG、GA的标准曲线绘制第34-37页
     ·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酶活力测定第37页
     ·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热稳定性测定第37页
     ·β-葡萄糖醛酸苷酶的Michaelis-Menten动力学分析第37-38页
第三章 PGUS-E点突变体的构建及酶学性质分析第38-53页
 引言第38页
   ·酶结构的分析第38-39页
   ·外围点突变体的设计与构建第39-41页
     ·外围突变位点的确定第39-40页
     ·外围点突变体的构建第40-41页
   ·外围点突变体酶学性质的分析第41-43页
     ·外围突变体耐热性的的热稳定性测定第41-42页
     ·外围突变体的Michaelis-Menten动力学分析第42-43页
     ·外围突变体的突变效应分析第43页
   ·核心点突变体的设计与构建第43-48页
     ·核心突变位点的确定第43-47页
     ·核心突变体的构建第47-48页
   ·核心点突变体酶学性质的分析第48-52页
     ·核心突变体耐热性的热稳定性测定第48-49页
     ·核心突变体的突变效应分析第49-52页
   ·小结第52-53页
第四章 PGUS-E片段突变体的构建及酶学性质分析第53-63页
 引言第53页
   ·GH2嗜热蛋白Loop数据库的建立第53-55页
     ·嗜热蛋白晶体结构的筛选第53-54页
     ·Loop数据的统计与评级第54-55页
   ·片段突变体的设计与构建第55-58页
     ·PGUS-E四聚体晶体结构的分析第55-56页
     ·突变体的构建第56-58页
   ·片段突变体酶学性质的分析第58-62页
     ·突变体耐热性的分析第58-59页
     ·突变体的圆二色光谱分析第59-60页
     ·突变体的Michaelis-Menten动力学分析第60页
     ·突变体的突变效应分析第60-62页
   ·小结第62-63页
第五章 PGUS-E底物选择性的研究第63-70页
 引言第63页
   ·Binding-Loop的比对分析与突变体构建第63-66页
     ·催化特性相似的酶的Binding-Loop比对分析第63-65页
     ·Binding-Loop替换突变体的构建第65-66页
   ·Binding-Loop对底物选择性的影响第66-69页
     ·Binding-Loop突变体的Michaelis-Menten动力学分析第66-67页
     ·Binding-Loop的功能分析第67-69页
   ·小结第69-7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2页
   ·结论第70-71页
   ·展望第71-72页
参考文献第72-77页
致谢第77-78页
作者简介第78-79页
附件第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2-三氟乙酰基苯酚与活泼碳碳叁键的串联反应研究
下一篇:聚醚醚酮改性膜的制备及CO2分离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