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焦作寨卜昌古村落人居环境保护与更新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页 |
·课题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课题研究框架 | 第14-17页 |
第二章 寨卜昌古村落人居环境背景分析 | 第17-38页 |
·寨卜昌古村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特征 | 第17-19页 |
·地理位置 | 第17-18页 |
·气候特征 | 第18-19页 |
·寨卜昌古村的历史渊源及沿革 | 第19-25页 |
·洪洞迁民与姓氏来源 | 第19-20页 |
·村名传说与村落成因 | 第20页 |
·王氏家族的兴衰历程 | 第20-23页 |
·寨卜昌古村落的现状 | 第23-25页 |
·寨卜昌古村的人文环境分析 | 第25-37页 |
·风水理念(自然崇拜) | 第25-26页 |
·宗族意识(祖先崇拜) | 第26-28页 |
·泛神崇拜 | 第28-29页 |
·生活习俗 | 第29-33页 |
·耕读文化 | 第33-35页 |
·怀商文化 | 第35-36页 |
·防卫意识 | 第36-37页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寨卜昌古村落人居环境聚落分析 | 第38-67页 |
·寨卜昌古村的聚落空间格局分析 | 第38-44页 |
·寨卜昌古村“依山面水”的地理格局 | 第38-39页 |
·寨卜昌古村“龟形意匠”的平面形态 | 第39-41页 |
·寨卜昌古村“王氏主导”的结构布局 | 第41-43页 |
·寨卜昌古村“三纵五横”的街道构成 | 第43-44页 |
·寨卜昌古村的民居建筑形态分析 | 第44-52页 |
·“规整划一中原合院式”的平面形态 | 第45-46页 |
·“主跨平行两进四合院式”的平面布局 | 第46-47页 |
·“前客后寝左主右佣式”的空间使用 | 第47页 |
·“近门血亲户户连通式”的空间特色 | 第47-48页 |
·“青砖灰瓦典型四合院式”的民居建筑外立面 | 第48-49页 |
·传统思想观念影响下的民居建筑装饰艺术 | 第49-52页 |
·寨卜昌古村的重点民居建筑 | 第52-60页 |
·二号、三号民居 | 第52-54页 |
·四号民居 | 第54-56页 |
·六号民居 | 第56-57页 |
·九号、十号民居 | 第57-58页 |
·十五号民居 | 第58-60页 |
·寨卜昌古村的重点公共建筑及景观遗存 | 第60-66页 |
·村落中的防御建筑 | 第60-61页 |
·村落中的祠堂建筑 | 第61-62页 |
·村落中的庙宇建筑 | 第62-63页 |
·村落中的景观遗存 | 第63-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寨卜昌古村落保护与更新探索 | 第67-87页 |
·寨卜昌古村的现存问题与建议 | 第67-72页 |
·相关的保护规划和管理机制缺乏 | 第67页 |
·文化遗存保护体系不完善 | 第67-68页 |
·传统风貌面临被破坏的可能性 | 第68-71页 |
·道路交通急需整治 | 第71页 |
·村民绿化意识淡薄 | 第71页 |
·基础设施亟待改善 | 第71-72页 |
·服务设施需要完善 | 第72页 |
·风俗民俗传承困难 | 第72页 |
·寨卜昌古村的保护内容与价值 | 第72-77页 |
·保护古村落的自然环境 | 第73-74页 |
·保护古村落的人文环境 | 第74-75页 |
·保护古村落的人工环境 | 第75-77页 |
·寨卜昌古村的保护分区与更新 | 第77-79页 |
·核心保护区 | 第77-78页 |
·建设控制地带 | 第78页 |
·风貌协调区 | 第78-79页 |
·寨卜昌古村的更新规划与设计 | 第79-86页 |
·空间布局规划 | 第80-81页 |
·整体风貌控制 | 第81-82页 |
·服务设施规划 | 第82-83页 |
·绿地景观规划 | 第83页 |
·道路交通规划 | 第83-84页 |
·风俗民俗传承 | 第84-85页 |
·节点设计导则 | 第85-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7页 |
结语 | 第87-88页 |
参考 文献 | 第88-91页 |
附录 | 第91-107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