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 ·团聚体的物理保护 | 第11-15页 |
| ·耕作措施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 | 第12-13页 |
| ·施肥措施与土壤团聚体有机碳 | 第13-15页 |
| ·土壤矿物颗粒与金属氧化物的化学保护 | 第15-17页 |
| ·土壤有机碳的难降解性 | 第17-20页 |
| 2 研究背景和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1页 |
| ·长期施肥下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的分布特征 | 第21页 |
| ·长期施肥下稻麦轮作土壤不同颗粒组分有机碳的变化特征 | 第21页 |
| ·长期施肥下稻麦轮作土壤各形态磷素的变化特征 | 第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 3 长期施肥下稻麦轮作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 | 第22-3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2-24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22-23页 |
|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23-24页 |
| ·数据处理 | 第24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4-29页 |
| ·长期施肥处理下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评价 | 第24-26页 |
| ·不同粒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及其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 | 第26-27页 |
| ·团聚体有机碳的红外光谱结构表征 | 第27-29页 |
| ·讨论 | 第29-31页 |
| ·长期施肥对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 第29-30页 |
| ·长期施肥对团聚体有机碳化学组分的影响 | 第30-31页 |
| ·结论 | 第31-32页 |
| 4 长期施肥下稻麦轮作土壤不同颗粒组分有机碳的稳定特征 | 第32-42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2-33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32页 |
|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32-33页 |
| ·数据处理 | 第3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3-39页 |
| ·施肥处理下各颗粒组分有机碳含量、碳氮比 | 第33-34页 |
| ·施肥处理下新增有机碳的分布 | 第34-35页 |
| ·粉粒和黏粒组分有机碳的结构表征 | 第35-39页 |
| ·核磁共振谱图定性分析 | 第35-36页 |
| ·核磁共振谱图定量分析 | 第36-39页 |
| ·讨论 | 第39-41页 |
| ·长期施肥对各颗粒组分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 第39页 |
| ·长期施肥下土壤粉粒与粘粒组分有机碳的化学结构特征 | 第39-41页 |
| ·土壤粉粒和黏粒有机质的分子结构特征 | 第39-40页 |
| ·长期施肥对土壤有机质分子结构特征的影响 | 第40-41页 |
| ·结论 | 第41-42页 |
| 5 长期施肥下稻麦轮作土壤各形态磷素的变化特征 | 第42-5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2-43页 |
| ·研究区概况 | 第42页 |
| ·样品采集与分析 | 第42-43页 |
| ·数据处理 | 第43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 ·土壤有机质和pH | 第43-44页 |
| ·土壤磷素收支平衡 | 第44-45页 |
| ·土壤各形态磷的变化特征 | 第45-47页 |
| ·土壤中残留磷肥的分布 | 第47-48页 |
| ·讨论 | 第48-50页 |
| ·长期施肥对土壤全磷、有效磷及磷素收支平衡的影响 | 第48页 |
| ·长期施肥对各形态磷含量的影响 | 第48-50页 |
| ·活性磷库 | 第48-49页 |
| ·中稳活性磷库 | 第49页 |
| ·非活性磷库 | 第49-50页 |
| ·结论 | 第50-51页 |
| 6 结论、创新点与研究展望 | 第51-53页 |
| ·结论 | 第51页 |
| ·创新点 | 第51-52页 |
| ·研究展望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64页 |
| 个人简介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66页 |
| 导师简介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