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3页 |
| 英文缩写词汇表 | 第13-15页 |
| 前言 | 第15-16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6-24页 |
| 1.中医学对慢性心衰的认识 | 第16-19页 |
| ·病名探讨 | 第16页 |
| ·病因病机 | 第16-17页 |
| ·辨证治疗 | 第17-18页 |
| ·“气”与能量障碍 | 第18页 |
| ·中药干预心肌能量代谢治疗 | 第18-19页 |
| 2. 现代医学对慢性心衰心肌能量代谢研究进展 | 第19-24页 |
| ·正常心肌能量代谢特点 | 第19-20页 |
| ·慢性心衰心肌能量代谢特点 | 第20页 |
| ·西医针对心肌能量代谢研究 | 第20-24页 |
| ·CHF心肌能量代谢信号调控通路 | 第20-21页 |
| ·心肌能量代谢治疗研究 | 第21-22页 |
| ·运动训练 | 第22-23页 |
| ·干细胞移植 | 第23页 |
| ·基因治疗 | 第23页 |
| ·其他治疗 | 第23-24页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4-39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24页 |
| 2.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 3. 研究目标 | 第24-25页 |
| 4.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 ·实验动物 | 第25页 |
| ·动物饲料 | 第25页 |
| ·主要试剂、仪器与药物 | 第25-26页 |
| 5. 实验方法 | 第26-28页 |
| ·动物分组 | 第26-27页 |
| ·复制动物模型 | 第27页 |
| ·动物处理方法 | 第27页 |
| ·取材方法 | 第27-28页 |
| 6. 观察指标 | 第28-29页 |
| ·一般情况 | 第28页 |
| ·心脏彩超检查 | 第28页 |
| ·血液指标检测 | 第28页 |
| ·心肌透射电镜观察 | 第28页 |
| ·心肌Na~+-K~+ATP酶、Ca~(2+)-Mg~(2+)ATP酶测定 | 第28页 |
| ·Western-blot检测P-AMPK、AMPK、PPARα、CPT-1 蛋白的表达 | 第28页 |
| ·RT-PCR定量分析心肌AMPKm RNA、PPARαm RNA、CPT-1m RNA的表达 | 第28-29页 |
| 7. 指标检测方法 | 第29-33页 |
| ·血液指标检测方法 | 第29页 |
| ·Na~+-K~+ATP酶、Ca~(2+)-Mg~(2+)ATP酶测定 | 第29页 |
| ·心肌透射电镜观察方法 | 第29页 |
| ·心肌P-AMPK、AMPK、PPARα、PGC-1α 蛋白的表达检测方法 | 第29-31页 |
| ·心肌AMPKmRNA、PPARα mRNA、CPT-1mRNA表达检测方法 | 第31-33页 |
| 8. 统计分析 | 第33页 |
| 9. 结果 | 第33-39页 |
| ·一般情况 | 第33页 |
| ·实验后各组间体重变化 | 第33-34页 |
| ·实验后各组间心脏彩超指标变化 | 第34-35页 |
| ·实验第4周末时各组心功能变化 | 第34页 |
| ·实验第12周末时各组心功能变化 | 第34页 |
| ·实验第4周末时各组心脏结构变化 | 第34-35页 |
| ·实验第12周末时各组心脏结构变化 | 第35页 |
| ·实验各组心肌组织透射电镜观察 | 第35-36页 |
| ·实验各组间血清NT-pro BNP指标变化 | 第36页 |
| ·实验各组间血清Na~+-K~+ATP酶、Ca~(2+)-Mg~(2+)ATP酶的变化 | 第36-37页 |
| ·实验各组间心肌细胞P-AMPK、AMPK、PPARα、CPT-1 蛋白表达 | 第37-38页 |
| ·实验各组间心肌细胞定量分析AMPKm RNA、PPARαm RNA、CPT-1m RNA变化 | 第38-39页 |
| 第三部分 讨论 | 第39-49页 |
| 1. 慢性心衰与阳气 | 第39-41页 |
| ·阳气——人体之本 | 第39页 |
| ·阳虚——心衰之本 | 第39-40页 |
| ·温阳——心衰治疗之本 | 第40-41页 |
| ·温补心阳助化气 | 第40页 |
| ·宣通阳气散阴结 | 第40-41页 |
| 2.“动而生阳”与慢性心衰患者运动训练 | 第41-44页 |
| ·“动而生阳”理论 | 第41-42页 |
| ·“动”是阴阳、万物化生的关键 | 第41页 |
| ·“动”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 | 第41-42页 |
| ·动静结合,动而中节 | 第42页 |
| ·“动而生阳”理论在慢性心衰患者运动训练中的指导作用 | 第42-44页 |
| ·“动而生阳”对慢性心力衰竭的影响 | 第42-43页 |
| ·“动而生阳”理论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训练中的具体运用 | 第43-44页 |
| 3.温阳振衰颗粒的组方分析 | 第44-45页 |
| 4. 温阳振衰颗粒联合运动训练对慢性心衰大鼠心功能的影响 | 第45页 |
| 5. 温阳振衰颗粒联合运动训练对慢性心衰大鼠血清NT-proBNP的影响 | 第45-46页 |
| 6. 温阳振衰颗粒联合运动训练对慢性心衰大鼠Na~+-K~+ATP酶、Ca~(2+)-Mg~(2+)ATP酶的影响 | 第46页 |
| 7. 温阳振衰颗粒联合运动训练对AMPK、PPARα、CPT-1 蛋白的影响 | 第46-47页 |
| 8. 温阳振衰颗粒联合运动训练对代谢重构的影响分析 | 第47-49页 |
| 结语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9页 |
| 附录A 心肌组织电镜结果 | 第59-61页 |
| 附录B 实验各组间心肌P-AMPK、AMPK、PPARα、CPT-1 蛋白表达 | 第61-62页 |
| 附录C 实验各组间心肌AMPKm RNA、PPARαm RNA、CPT-1m RNA的变化 | 第62-64页 |
| 综述 | 第64-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