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柴油机论文--理论论文

柴油机高原可调二级增压系统的匹配与调节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23页
   ·引言第11页
   ·高原环境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第11-13页
   ·改善柴油机高原适应性的技术措施第13-17页
     ·柴油机高原供油优化及燃烧优化第13-14页
     ·柴油机高原增压系统第14-17页
   ·柴油机可调二级增压系统的匹配及调节的研究现状第17-21页
     ·柴油机可调二级增压系统的匹配方法第18-20页
     ·柴油机可调二级增压系统的调节方法第20-21页
   ·课题研究内容及意义第21-23页
第2章 柴油机可调二级增压系统理论分析第23-34页
   ·柴油机可调二级增压系统热力学分析第23-28页
     ·可调二级增压热力学计算模型第23-25页
     ·可调二级增压系统流通能力和效率分析第25-28页
   ·可调二级增压系统匹配计算第28-32页
     ·压气机匹配计算流程第28-30页
     ·压比分配第30-32页
   ·高原压气机匹配选型的特点第32-33页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3章 柴油机性能仿真模型及高原可调二级增压匹配第34-52页
   ·柴油机一维性能仿真理论第34-37页
     ·燃烧过程第34-35页
     ·传热过程第35-36页
     ·涡轮增压器模型第36-37页
   ·柴油机性能仿真模型的建立与校验第37-41页
     ·柴油机性能仿真模型的建立第37-39页
     ·柴油机性能仿真模型的校验第39页
     ·柴油机可调二级增压系统模型第39-41页
   ·柴油机高原可调二级增压系统匹配第41-49页
     ·匹配方案第41-42页
     ·高、低压级压气机初选第42-43页
     ·涡轮流通能力匹配第43-47页
     ·匹配结果及方案优选第47-49页
   ·可调二级增压柴油机的高原适应性第49-51页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4章 不同海拔下柴油机可调二级增压系统的稳态调节方法第52-66页
   ·柴油机可调二级增压系统稳态调节方法概述第52页
   ·高压级涡轮旁通对增压系统及柴油机性能的影响第52-60页
     ·稳态仿真工况设计第53页
     ·高压级涡轮旁通对增压系统的影响规律第53-57页
     ·高压级涡轮旁通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规律第57-59页
     ·高压级涡轮旁通对柴油机性能的影响机理第59-60页
   ·0m海拔环境下的稳态调节规律第60-62页
     ·0m海拔环境下的可靠性调节规律第60-61页
     ·0m海拔环境下的经济性调节规律第61-62页
   ·4.5km海拔环境下的稳态调节规律第62-64页
     ·4.5km海拔环境下的可靠性调节规律第62-63页
     ·4.5km海拔环境下的经济性调节规律第63-64页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5章 不同海拔下可调二级增压系统的瞬态控制策略第66-85页
   ·瞬态过程概述第66页
   ·增压柴油机瞬态过程仿真模型第66-68页
     ·缸内燃烧第67页
     ·最低空燃比限制第67页
     ·发动机动力学第67-68页
   ·增压系统调节方法对瞬态响应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第68-77页
     ·瞬态仿真工况设计第68-70页
     ·旁通阀关闭策略对瞬态响应特性的影响第70-73页
     ·推迟喷油对瞬态响应特性的影响第73-77页
   ·可调二级增压系统瞬态过程控制策略设计第77-79页
     ·压气机旁通阀关闭时机的优化第77页
     ·以增压压力为目标的涡轮旁通阀闭环控制第77-78页
     ·特定瞬态过程的喷油提前角标定第78-79页
   ·不同海拔下可调二级增压系统控制策略仿真验证第79-84页
     ·可调二级增压柴油机瞬态过程控制模型第79-81页
     ·瞬态过程仿真结果分析第81-84页
   ·本章小结第84-85页
第6章 结论及展望第85-88页
   ·全文总结第85-86页
   ·创新点说明第86页
   ·工作展望第86-88页
参考文献第88-9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第91-92页
致谢第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柴油机SCR电控系统开发及试验研究
下一篇:基于代理模型的增压型柴油机进排气敏感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