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3页 |
一 历史拾遗与他者再现 | 第9-10页 |
二 史料与方法:立足实证分析与理论的深化 | 第10-11页 |
三 研究价值:整体史观下的研究空缺与史学价值 | 第11-13页 |
第一章 20年代:中国电影市场与初期的海外“运售”及放映 | 第13-28页 |
第一节 欧美电影的输入与国产电影的选择 | 第13-18页 |
一 欧美电影在中国的放映与影响 | 第14-16页 |
二 引进片中“辱华影片”激起的民族情感 | 第16-18页 |
第二节 远渡重洋的中国电影 | 第18-23页 |
一 海外推广第一站——南洋 | 第18-21页 |
二 在欧美市场的艰难前行 | 第21-23页 |
第三节 国外两大市场受众的同与异 | 第23-28页 |
第二章 30年代:中国电影政治与商业交融中的传播与运作 | 第28-47页 |
第一节 国家参与中国电影的海外推广 | 第28-35页 |
一 官方机构的成立以及相关政策的确立 | 第28-30页 |
二 政企合作——国民政府推送中国电影参加国际影展与比赛 | 第30-31页 |
三 政府主导——官方自制影片的政治文化输出 | 第31-35页 |
第二节 中国电影海外推广的商业努力 | 第35-44页 |
一 南洋市场作为中国电影海外发展的重要支撑 | 第35-38页 |
二 欧美市场的东方迷恋与东方情调化改写 | 第38-41页 |
三 中国电影东渡扶桑 | 第41-44页 |
第三节 国际友人与电影的海外传播 | 第44-47页 |
一 约里斯·伊文思与《四万万人民》 | 第44-46页 |
二 罗曼·卡尔曼及其《中国在战斗》 | 第46-47页 |
第三章 编码与解码:早期影像传播与海外市场空间及维度 | 第47-62页 |
第一节 编码:作为影像传播主体的内容呈现 | 第47-54页 |
一 中国文化的身份书写 | 第47-50页 |
二 国家形象与民族精神的视听传达 | 第50-52页 |
三 外国文学作品与中国电影的跨文化改编 | 第52-54页 |
第二节 社会传播:影像传播渠道的多元化呈现 | 第54-57页 |
一 个人与公司的商业推广 | 第54-56页 |
二 以国家为主体的政治文化渠道 | 第56-57页 |
第三节 解码:海外市场空间的受众差异 | 第57-62页 |
一 南洋市场——文化认同下的身份“解码” | 第58-59页 |
二 欧美市场——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解码”分析 | 第59-62页 |
结语 早期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的历史意义与产业化思考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第68-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