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林业论文--林业基础科学论文--森林生物学论文--森林生态学论文

亚热带常绿叶林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研究--以江西千烟洲试验区为例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1 引言第11-26页
   ·研究背景第11-12页
   ·光能利用率研究第12-20页
     ·光能利用率研究方法第12-13页
     ·影响光能利用率的主要因素第13-20页
   ·水分利用效率研究第20-24页
     ·水分利用率研究意义第20-21页
     ·水分利用率表示方法第21页
     ·水分利用率影响因素第21-22页
     ·适应机制第22页
     ·树冠不同部位叶片WUE差异第22-24页
   ·研究技术路线及研究目的第24-26页
     ·研究技术路线第24页
     ·本研究目的第24-26页
2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第26-35页
   ·研究区域概况第26-29页
     ·千烟洲试验区概况第26-28页
     ·亚热带及分区概况第28-29页
   ·研究方法第29-34页
     ·叶片水平第29-30页
     ·林分水平第30-32页
     ·区域水平第32-34页
   ·数据分析第34-35页
3 千烟洲常绿针叶林叶片水平上光能利用效率第35-49页
   ·引言第35页
   ·结果与分析第35-46页
     ·不同部位针叶所接受到PAR的差异第35-38页
     ·Pn和LUE在树冠不同层次间的差异第38-41页
     ·Pn和LUE在树冠不同方位间的差异第41-43页
     ·不同年龄针叶Pn和LUE差异第43-45页
     ·环境因子与针叶生理特征与LUE的关系第45-46页
   ·讨论第46-48页
     ·树冠不同部位针叶LUE的变化第46-47页
     ·不同年龄针叶的光合特性第47-48页
   ·小结第48-49页
4 千烟洲常绿针叶林叶片水平上水分利用效率第49-61页
   ·引言第49页
   ·结果与分析第49-58页
     ·叶面饱和水汽压亏缺(VPD)在冠层内部差异第49-51页
     ·两时期Tr和WUE比较第51页
     ·树冠不同层次针叶Tr和WUE的差异第51-53页
     ·树冠不同方位针叶Tr和WUE的差异第53-55页
     ·不同年龄针叶Tr和WUE的差异第55-57页
     ·影响WUE变异的因素第57-58页
   ·讨论第58-60页
     ·针叶WUE在树冠部位的变化第58-59页
     ·不同年龄Tr和WUE差异第59-60页
   ·小结第60-61页
5 千烟洲常绿针叶林叶片水平上光合能力及PSⅡ功能第61-76页
   ·引言第61页
   ·结果与分析第61-73页
     ·树冠不同部位和年龄针叶光响应曲线第61-68页
     ·树冠不同部位和年龄针叶的光化学效率第68-69页
     ·树冠不同部位和年龄针叶光能吸收利用分配第69-71页
     ·树冠不同部位和年龄针叶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第71-73页
     ·光合指标可塑性第73页
   ·讨论第73-75页
     ·树冠部位对光合参数的影响第73-74页
     ·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树冠内部变化第74-75页
     ·树冠不同部位和年龄针叶PSⅡ功能及光能分配第75页
   ·小结第75-76页
6 千烟洲常绿针叶林林分水平上光能利用效率第76-85页
   ·引言第76-77页
   ·结果与分析第77-82页
     ·土壤特性第77-78页
     ·常绿针叶林LAI、FPAR和APAR第78-79页
     ·常绿针叶树种各器官热值第79页
     ·常绿针叶林各器官年净生产量第79-80页
     ·常绿针叶林年净生产量和LUE第80页
     ·常绿针叶树种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情况第80-81页
     ·常绿针叶林年净生产量和LUE与土壤特性的关系第81-82页
   ·讨论第82-84页
     ·常绿针叶林树种间LUE差异第82页
     ·年净生产量和LUE与土壤特性的关系第82-84页
     ·常绿针叶树种各器官热值差异第84页
     ·未考虑林下植被及根系而低估NPP和LUE第84页
   ·小结第84-85页
7 亚热带常绿针叶林区域水平上光能和水分利用效率第85-96页
   ·引言第85页
   ·结果与分析第85-92页
     ·太阳总辐射和降雨量的空间分布第85-87页
     ·NPP空间分布第87页
     ·LUE和WUE空间分布第87-91页
     ·树种间NPP、LUE和WUE的差异第91页
     ·WUE和LUE与降雨量的关系第91-92页
   ·讨论第92-95页
     ·影响LUE变异的因素第93页
     ·WUE具有功能收敛性第93-94页
     ·植物顺应环境自身调节能力第94页
     ·本研究不足之处第94-95页
   ·小结第95-96页
8 不同水平光能及水分利用效率主控因子第96-98页
   ·叶片水平上LUE和WUE的主控因子第96页
   ·林分水平上LUE的主控因子第96-97页
   ·区域水平上LUE和WUE的主控因子第97-98页
9 结论与展望第98-101页
   ·结论第98-99页
   ·论文创新点第99-100页
   ·研究不足及展望第100-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11页
个人简介第111-112页
导师简介第112-113页
致谢第113-114页
缩略词第114-115页
附表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毛竹林生态型模式施肥应用研究
下一篇:辽宁省森林植被碳储量动态仿真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