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目录 | 第10-15页 |
引言 | 第15-17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7-43页 |
·中西医对妇女更年综合症研究 | 第17-33页 |
·中医病机研究 | 第17-20页 |
·中医古籍病机研究 | 第17-19页 |
·中医现代病机研究 | 第19-20页 |
·西医病机研究 | 第20-26页 |
·卵巢功能退化内分泌失调 | 第20-21页 |
·自律神经系统功能紊乱 | 第21-22页 |
·体温系统功能失调 | 第22-23页 |
·潮热出汗畏寒反应 | 第23页 |
·血管舒张收缩相关因子 | 第23-26页 |
·5-羟色胺(5-HT) | 第23-24页 |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 | 第24页 |
·一氧化氮(NO) | 第24-26页 |
·免疫老化 | 第26页 |
·骨质代谢 | 第26页 |
·中医辨证论治认识 | 第26-30页 |
·从肝论治 | 第27页 |
·从脾论治 | 第27-28页 |
·从肾论治 | 第28页 |
·肝肾论治 | 第28页 |
·脾肾论治 | 第28-29页 |
·心脾论治 | 第29页 |
·心肾论治 | 第29页 |
·肝脾论治 | 第29页 |
·从冲任脉论治 | 第29-30页 |
·针灸论治 | 第30-32页 |
·五脏配穴针灸治疗 | 第30-31页 |
·四关穴针灸治疗 | 第31页 |
·冲任穴位针灸治疗 | 第31页 |
·背腧穴位针灸治疗 | 第31-32页 |
·靳三针穴位针灸治疗 | 第32页 |
·全息胚针灸治疗 | 第32页 |
·西医治疗 | 第32-33页 |
·荷尔蒙替代疗法(HRT) | 第32-33页 |
·荷尔蒙疗法副作用 | 第33页 |
·肌筋膜酸痛研究 | 第33-41页 |
·中医学对酸痛的认识 | 第33-34页 |
·现代医学对肌肉酸痛的认识 | 第34-39页 |
·激痛点的概念 | 第34-35页 |
·激痛点基础研究 | 第35-39页 |
·患部多激痛点 | 第35页 |
·致敏点的运动终板 | 第35-36页 |
·可触及的紧绷肌带 | 第36-37页 |
·延伸的引传导痛 | 第37-38页 |
·激痛点敏感点的脊髓机理的自律神经功能 | 第38-39页 |
·激痛点病理能量危机论 | 第39页 |
·对酸痛的治法简单列举 | 第39-41页 |
·中医学之非药物治疗法 | 第39-40页 |
·针灸治疗 | 第39-40页 |
·传统的整复推拿及有关方法 | 第40页 |
·一般西医学对酸痛的治法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3页 |
第二部份 临床研究 | 第43-107页 |
·研究资料 | 第43页 |
·资料来源 | 第43页 |
·纳入标准 | 第43页 |
·排除标准 | 第43页 |
·研究方法 | 第43-55页 |
·研究架构 | 第43-46页 |
·分组方法 | 第46页 |
·治疗方法 | 第46-48页 |
·诊断标准 | 第46-47页 |
·针灸配穴选择 | 第47-48页 |
·研究工具 | 第48-50页 |
·研究步骤 | 第50-53页 |
·疗效评定 | 第53页 |
·伦理考虑 | 第53-54页 |
·统计方法 | 第54-55页 |
·研究分析与结果 | 第55-73页 |
·执行收案说明 | 第55-57页 |
·基本属性分析 | 第57-63页 |
·基准点(BASELINE)各组基本数据K-S检定 | 第57-58页 |
·基准点(BASELINE)各组基本数据描述 | 第58-59页 |
·基准点(BASELINE)整体(不分组)围绝经期及绝经期后期差异 | 第59-60页 |
·基准点(BASELINE)整体(不分组)生理年龄情况 | 第60-61页 |
·基准点(BASELINE)整体(不分组)更年期症状分析 | 第61-62页 |
·基准点(BASELINE)整体(不分组)更年期症状相关分析 | 第62-63页 |
·治疗前测后测3组比较分析 | 第63-73页 |
·组各组治疗前测后测资料K-S检定 | 第63-64页 |
·MRS总分第4周治疗后与治疗前(基准点)比较分析 | 第64-66页 |
·MRS总分第5周治疗后与治疗前(基准点)比较分析 | 第66-68页 |
·生活质量第5周治疗后与治疗前(基准点)比较分析 | 第68-69页 |
·疼痛量表严重程度第4周、第5周治疗后与治疗前(基准点)比较分析#55 | 第69-70页 |
·MRS第4周治疗后与治疗前(基准点)改善程度分析 | 第70-71页 |
·MRS第5周治疗后与治疗前(基准点)改善程度分析 | 第71-72页 |
·疼痛量表严重程度改善程度分析 | 第72-73页 |
·讨论 | 第73-107页 |
·肌筋膜受伤疼痛症状 | 第73-79页 |
·肌筋膜酸痛的来源 | 第73-74页 |
·结构性因素 | 第73-74页 |
·心理因素 | 第74页 |
·肌筋膜受伤的过程 | 第74页 |
·肌筋膜酸痛的内源性致敏物质 | 第74-76页 |
·5-羟色胺(5-HYDROXY TRYPTAMINE,5-HT) | 第75页 |
·P物质(SUBSTANCE P,SP) | 第75页 |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 | 第75-76页 |
·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S,PGS) | 第76页 |
·肌筋膜酸痛的神经传导机制 | 第76-79页 |
·骨骼肌肉动态平衡力学 | 第79页 |
·骨骼肌肉失衡 | 第79-84页 |
·失衡侵害力学 | 第79-81页 |
·受伤之侵害路径 | 第81-84页 |
·激痛点临床特征 | 第84-88页 |
·激痛点反应现象 | 第84-85页 |
·活动机能失调 | 第85页 |
·紧绷肌带传导痛 | 第85-86页 |
·常见酸痛部位及激痛点位置 | 第86-87页 |
·主要性激痛点(KEY TRPS)与续发性激痛点(SECONDARY TRPS) | 第87-88页 |
·针灸对更年期症状的临床评价 | 第88-103页 |
·针灸调衡功能 | 第88-89页 |
·针灸调理内分泌的应用 | 第89-91页 |
·更年期妇女内分泌的失调 | 第89页 |
·关元与三阴交对内分泌调理 | 第89-91页 |
·针灸改善酸痛的应用 | 第91-103页 |
·针灸镇痛机制 | 第91-96页 |
·. 产生脑内啡(ENDORPHIN) | 第91-95页 |
·. 降低减少NO的合成 | 第95页 |
·. 闸门学说(GATE CONTROL THEORY OF PAIN) | 第95-96页 |
·处理酸痛针灸思路依据 | 第96-98页 |
·. 从根结理论观点 | 第96页 |
·. 从生物全息学说观点 | 第96-97页 |
·. 从激痛点理论观点 | 第97-98页 |
·髋骨辩证针灸应用 | 第98-103页 |
·. 研究思路 | 第98-99页 |
·. 髋骨辩证方法 | 第99-101页 |
·选穴原则 | 第101-102页 |
·. 配穴逻辑 | 第102-103页 |
·临床疗效探讨 | 第103-106页 |
·卫教介入对研究疗效的探讨 | 第103-104页 |
·依从性(COMPLIANCE)是介入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 | 第104页 |
·女性生理结构可能致使酸痛的潜在因素 | 第104-105页 |
·更年期临床最常见症状及疗效 | 第105-106页 |
·小结 | 第106-107页 |
结语 | 第107-109页 |
参考文献 | 第109-117页 |
附录 | 第117-128页 |
致谢 | 第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