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5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17页 |
·选题背景 | 第14-16页 |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文献综述 | 第17-21页 |
·机制的涵义和内容 | 第17-18页 |
·公共租赁住房准入与退出机制文献综述 | 第18-21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第21-24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22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2-24页 |
论文框架 | 第24-25页 |
第2章 国内外公共租赁住房准入与退出机制先进经验与启示 | 第25-37页 |
·国内公共租赁住房准入与退出机制先进经验概况 | 第25-29页 |
·深圳市公共租赁住房准入与退出机制 | 第25-27页 |
·上海市公共租赁住房准入与退出机制 | 第27-29页 |
·新加坡及香港的公共租赁住房准入与退出机制先进经验概况 | 第29-33页 |
·新加坡组屋的准入与退出机制 | 第29-31页 |
·香港公屋的准入与退出机制 | 第31-33页 |
·国内外公共租赁住房准入与退出机制的启示 | 第33-36页 |
·管理与决策机制启示 | 第33-34页 |
·轮候与配租机制启示 | 第34页 |
·监督与制约机制启示 | 第34-35页 |
·动力与惩罚机制启示 | 第35页 |
·沟通与协调机制启示 | 第35-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吉林省公共租赁住房及其准入与退出机制的现状与问题 | 第37-57页 |
·吉林省公共租赁住房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37-51页 |
·吉林省公共租赁住房政策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37-39页 |
·吉林省公共租赁住房供求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39-51页 |
·吉林省公共租赁住房准入与退出机制现状与问题分析 | 第51-56页 |
·管理与决策机制现状与问题 | 第51-52页 |
·轮候与配租机制现状与问题 | 第52-53页 |
·监督与制约机制现状与问题 | 第53-54页 |
·动力与惩罚机制现状与问题 | 第54-55页 |
·沟通与协调机制现状与问题 | 第55-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吉林省公共租赁住房准入与退出机制的核心问题研究 | 第57-68页 |
·公共租赁住房准入与退出机制的核心问题概述 | 第57-58页 |
·公共租赁住房配租对象及配租顺序的界定 | 第58-59页 |
·配租对象界定 | 第58页 |
·配租顺序界定 | 第58-59页 |
·公共租赁住房配租指标体系的筛选及配租模型的构建 | 第59-64页 |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59-61页 |
·配租模型的构建 | 第61-64页 |
·实证分析 | 第64-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5章 完善吉林省公共租赁住房准入与退出机制的思路与对策 | 第68-78页 |
·完善管理与决策机制 | 第68-70页 |
·建立层级清晰的管理体制 | 第68-69页 |
·建立严格的准入管理制度 | 第69-70页 |
·完善轮候与配租机制 | 第70-71页 |
·完善轮候机制 | 第70页 |
·完善配租机制 | 第70-71页 |
·完善监督与制约机制 | 第71-74页 |
·建立全方位的信息档案管理制度 | 第72页 |
·利用公众和媒体监督 | 第72-73页 |
·利用多部门互相监督 | 第73页 |
·立法部门制定规章制度 | 第73-74页 |
·完善动力与惩罚机制 | 第74-75页 |
·完善动力机制 | 第74-75页 |
·完善惩罚机制 | 第75页 |
·完善沟通与协调机制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5-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