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都硫铁矿缓倾斜矿体采场结构参数及回采顺序优化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arct | 第5-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采矿方法 | 第12-13页 |
| ·采场结构参数优化的研究 | 第13-14页 |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4-15页 |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矿山地质 | 第16-21页 |
| ·概况 | 第16-17页 |
| ·矿区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条件 | 第16页 |
| ·地层 | 第16页 |
| ·构造 | 第16-17页 |
| ·矿床地质 | 第17-19页 |
| ·矿床类型 | 第17页 |
| ·矿体特征 | 第17-19页 |
| ·矿区水文地质 | 第19页 |
| ·矿山现状及开采技术条件 | 第19-21页 |
| ·矿山开采现状 | 第19-20页 |
| ·开采技术条件 | 第20-21页 |
| 第三章 采矿方法优选 | 第21-32页 |
| ·采矿方法初选及评述 | 第21-25页 |
| ·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法简介 | 第25-28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的建立 | 第25-26页 |
| ·构造判断矩阵 | 第26页 |
| ·权向量的确定 | 第26-27页 |
| ·隶属度矩阵的建立 | 第27-28页 |
| ·综合评判 | 第28页 |
| ·工程应用 | 第28-31页 |
| ·评价指标体系 | 第28-29页 |
| ·指标权重 | 第29-30页 |
| ·构造隶属度矩阵 | 第30-31页 |
| ·优越度 | 第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岩石力学实验 | 第32-44页 |
| ·试验的内容及目的 | 第32页 |
| ·试样制备 | 第32-33页 |
| ·试验原理及结果 | 第33-40页 |
| ·岩石密度测试 | 第33-34页 |
| ·单轴压缩试验 | 第34-37页 |
| ·劈裂强度试验 | 第37-38页 |
| ·抗剪试验 | 第38-40页 |
| ·试验结果汇总 | 第40-41页 |
| ·力学参数工程化处理 | 第41-43页 |
| ·弹性波法 | 第41-42页 |
| ·M.Georgi法 | 第42页 |
| ·系数换算法 | 第42页 |
| ·岩体力学参数推荐值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五章 采场结构参数理论分析 | 第44-58页 |
| ·矿柱稳定性敏感度分析 | 第44-48页 |
| ·矿柱强度 | 第44页 |
| ·面积承载理论 | 第44-45页 |
| ·矿柱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45-48页 |
| ·矿房极限跨度理论计算 | 第48-50页 |
| ·矿柱尺寸研究 | 第50-52页 |
| ·矿柱失稳模型及判据 | 第50-52页 |
| ·矿柱尺寸计算 | 第52页 |
| ·顶柱厚计算 | 第52-57页 |
| ·弹性力学法 | 第52-54页 |
| ·结构力学法 | 第54页 |
| ·材料力学法 | 第54-55页 |
| ·综合分析 | 第55-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六章 采场结构参数数值模拟优化 | 第58-81页 |
| ·基本假设 | 第58页 |
| ·破坏准则 | 第58-59页 |
| ·原岩应力 | 第59页 |
| ·计算模型 | 第59-61页 |
| ·不同结构参数采场数值模拟 | 第61-72页 |
| ·计算方案 | 第61页 |
| ·应力分布结果分析 | 第61-65页 |
| ·位移分布分析 | 第65-68页 |
| ·塑性区分布分析 | 第68-70页 |
| ·各方案综合比较 | 第70-72页 |
| ·不同回采顺序的情形 | 第72-79页 |
| ·中间到两翼的情形 | 第73-76页 |
| ·两翼到中央的情形 | 第76-78页 |
| ·两种方案比较 | 第78-79页 |
| ·小结 | 第79-81页 |
| 第七章 现场监测 | 第81-89页 |
| ·监测目的及内容 | 第81页 |
| ·监测技术 | 第81-82页 |
| ·监测点的布置 | 第82-83页 |
| ·监测结果分析 | 第83-88页 |
| ·收敛仪测量结果分析 | 第83-86页 |
| ·光弹应力计结果分析 | 第86-88页 |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 第八章 总结和展望 | 第89-91页 |
| ·总结 | 第89页 |
| ·不足与展望 | 第89-91页 |
| 参考文 献 | 第91-9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