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采场稳定性分析的二步骤矿房回采方法及回采方案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 ·充填体下矿体回采稳定性的研究 | 第11页 |
| ·深部矿体水平开采效应研究手段 | 第11-13页 |
| ·岩爆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工程地质概况 | 第19-28页 |
| ·矿区工程概况 | 第19-22页 |
| ·矿山地质概况 | 第19-20页 |
| ·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 第20-21页 |
| ·安庆铜矿东五采场工程背景 | 第21-22页 |
| ·岩石力学参数试验 | 第22-25页 |
| ·试验设备及方案 | 第22页 |
| ·单轴抗压变形试验 | 第22-24页 |
| ·单轴抗拉试验 | 第24-25页 |
| ·试验结果 | 第25页 |
| ·岩体力学参数 | 第25-27页 |
| ·HOEK-BROWN法 | 第25-26页 |
| ·折减法 | 第26-27页 |
| ·岩体力学工程化参数 | 第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东五采场现场监测与分析 | 第28-40页 |
| ·监测目的和方法 | 第28-29页 |
| ·监测目的 | 第28页 |
| ·监测方法 | 第28-29页 |
| ·二次应力监测 | 第29-32页 |
| ·光弹应力计原理 | 第29-30页 |
| ·二次应力监测数据分析 | 第30-32页 |
| ·围岩变形监测 | 第32-35页 |
| ·监测点布置 | 第32-33页 |
| ·位移监测成果分析 | 第33-35页 |
| ·探地雷达无损探测 | 第35-39页 |
| ·探地雷达原理 | 第35-36页 |
| ·探测数据分析及解译 | 第36-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采场失稳机理及岩爆倾向分析 | 第40-53页 |
| ·采场冒落失稳机理研究 | 第40-43页 |
| ·切冒型 | 第40-42页 |
| ·拱冒型 | 第42-43页 |
| ·采场岩爆机理研究 | 第43-45页 |
| ·岩爆的定义 | 第43页 |
| ·岩爆特征与危险性判据 | 第43-45页 |
| ·基于模糊物元岩爆倾向分析 | 第45-51页 |
| ·岩爆倾向性评价指标的选取 | 第45-46页 |
| ·正态型隶属函数 | 第46页 |
| ·边界隶属函数的确定 | 第46-48页 |
| ·建立岩爆倾向性评价模糊物元 | 第48-49页 |
| ·关联变换 | 第49-50页 |
| ·求和归一法确定权重 | 第50页 |
| ·关联度模糊物元 | 第50-51页 |
| ·判定归属 | 第51页 |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 第五章 开采效应数值分析及方案优选 | 第53-80页 |
| ·建模与相关约定 | 第53-56页 |
| ·几何模型 | 第53-54页 |
| ·地应及边界条件确定 | 第54-55页 |
| ·本构模型及参数选取 | 第55-56页 |
| ·数值模拟方案的确定 | 第56-75页 |
| ·回采顶板Z方向的位移 | 第57页 |
| ·Z方向主应力 | 第57-60页 |
| ·Y方向主应力 | 第60-63页 |
| ·采场Z方向位移 | 第63-66页 |
| ·采场最大主应力 | 第66-69页 |
| ·采场最小主应力 | 第69-72页 |
| ·采场塑性区域分析 | 第72-75页 |
| ·经济分析 | 第75-78页 |
| ·充填系统及充填成本 | 第75-77页 |
| ·回采方案回采成本计算 | 第77-78页 |
| ·方案选择 | 第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 第六章 采矿方法优选及工程验证 | 第80-84页 |
| ·开采方案优选 | 第80-81页 |
| ·采准和切割工作 | 第81-82页 |
| ·凿岩爆破 | 第82-83页 |
| ·通风 | 第83页 |
| ·回采技术指标 | 第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第七章结论与展望 | 第84-86页 |
| ·结论 | 第84-85页 |
| ·展望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