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23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社区居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现状 | 第13-18页 |
·国外社区居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外社区居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的供给模式 | 第13-14页 |
·国外社区居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内容 | 第14-15页 |
·国外社区居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资金来源 | 第15页 |
·国外社区居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满意度 | 第15页 |
·国内社区居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国内社区居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 | 第16页 |
·国内社区居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内容 | 第16-17页 |
·国内社区居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费用来源 | 第17页 |
·国内社区居家式失能老人对长期照护服务的需求及满意度 | 第17-18页 |
·相关概念 | 第18-20页 |
·失能老人 | 第18页 |
·长期照护 | 第18-19页 |
·社区居家养老 | 第19-20页 |
·理论依据 | 第20-23页 |
·需要层次理论 | 第20-21页 |
·自护理论 | 第21-23页 |
第2章 社区居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问卷编制 | 第23-38页 |
·需求问卷条目池的形成 | 第23-27页 |
·文献研究 | 第23页 |
·定性研究 | 第23-27页 |
·德尔菲专家函询修订问卷 | 第27-32页 |
·专家函询问卷的结构 | 第27页 |
·函询专家的选择 | 第27-28页 |
·专家函询结果 | 第28-31页 |
·专家的积极程度 | 第31页 |
·专家的权威程度 | 第31-32页 |
·专家意见的协调程度 | 第32页 |
·预调查进行问卷进行信效度检验 | 第32-38页 |
·预调查对象 | 第32-33页 |
·方法 | 第33页 |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33页 |
·结果 | 第33-37页 |
·讨论 | 第37-38页 |
第3章 社区居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及内容的研究 | 第38-61页 |
·研究对象 | 第38-39页 |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第38页 |
·样本量 | 第38页 |
·抽样方法 | 第38-39页 |
·调查工具 | 第39-40页 |
·《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 | 第39-40页 |
·社区居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调查问卷 | 第40页 |
·质量控制 | 第40-41页 |
·调查准备阶段 | 第40页 |
·调查实施阶段 | 第40-41页 |
·资料整理分析阶段 | 第41页 |
·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41页 |
·结果 | 第41-52页 |
·调查问卷回收情况 | 第41页 |
·社区居家失能老人的一般情况 | 第41-44页 |
·社区居家失能老人的能力分级结果 | 第44-46页 |
·社区居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情况 | 第46-50页 |
·社区居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 第50-52页 |
·讨论 | 第52-61页 |
·社区居家失能老人的一般情况分析 | 第52-53页 |
·社区居家失能老人的能力分级情况的分析 | 第53-54页 |
·社区居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及服务内容探讨 | 第54-58页 |
·社区居家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影响因素的分析 | 第58-61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4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社区居家失能老人的能力分级状况 | 第61页 |
·社区居家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需求 | 第61-62页 |
·社区居家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内容 | 第62页 |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62-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附录 | 第68-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综述 | 第79-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