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理论方面 | 第9页 |
·现实方面 | 第9-10页 |
·研究综述 | 第10-13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 第13-15页 |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 第14-15页 |
第2章 影子银行的界定 | 第15-22页 |
·影子银行的内涵 | 第15-17页 |
·国际社会对影子银行的定义认定 | 第15-16页 |
·中国对影子银行的定义认定 | 第16-17页 |
·影子银行的外延 | 第17-19页 |
·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影子银行范围的界定 | 第17-18页 |
·中国影子银行的表现形式 | 第18-19页 |
·影子银行的法律特征 | 第19-22页 |
·主体方面的不确定性 | 第19-20页 |
·客体方面的不规范性 | 第20页 |
·内容方面的复杂多样性 | 第20-22页 |
第3章 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双重效应 | 第22-29页 |
·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正面效应 | 第22-25页 |
·丰富融资渠道 | 第22-23页 |
·为一国 GDP 贡献力量 | 第23页 |
·进一步促进利率市场化 | 第23-24页 |
·促进公平竞争的多样化金融市场环境建设 | 第24-25页 |
·稳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 | 第25页 |
·影子银行对金融体系的负面效应 | 第25-29页 |
·系统性风险 | 第26-27页 |
·监管套利 | 第27-28页 |
·金融危机 | 第28-29页 |
第4章 中国影子银行的法律监管现状 | 第29-37页 |
·中国影子银行的相关法律监管 | 第29-34页 |
·中国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影子银行之法律监管 | 第29-30页 |
·中国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影子银行之法律监管 | 第30-32页 |
·中国对民间非法融资类影子银行之法律监管 | 第32-33页 |
·新巴塞尔协议后银监会对中国影子银行采取的措施 | 第33-34页 |
·中国影子银行法律监管的缺陷分析 | 第34-37页 |
·缺乏一个混业经营下的影子银行风险监管组织架构 | 第34页 |
·当前的影子银行监管工具法律效力普遍偏低 | 第34-35页 |
·尚未形成关于影子银行监管的统一立法 | 第35页 |
·缺乏对发展中的影子银行迅速做出反应的应急规则体系 | 第35页 |
·缺乏对影子银行消费者的利益保障机制 | 第35-37页 |
第5章 后危机时代影子银行法律监管的国际动态 | 第37-43页 |
·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影子银行监管方面的立法 | 第37-39页 |
·美国《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 | 第37-38页 |
·欧盟《泛欧金融监管改革法案》 | 第38页 |
·英国《金融监管新方法:改革蓝图》白皮书 | 第38-39页 |
·主要国际组织影子银行监管方面的成果 | 第39-43页 |
·巴塞尔委员会推出第三版巴塞尔协议 | 第39-41页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关于影子银行的报告 | 第41页 |
·金融稳定委员会(FSB)关于影子银行的报告 | 第41-43页 |
第6章 加强中国影子银行法律监管的对策 | 第43-51页 |
·健全影子银行的信息披露机制 | 第43-44页 |
·建立能对整个金融系统性风险管理负责的宏观审慎监管架构 | 第44-46页 |
·制定统一完善的金融稳定法 | 第46页 |
·高度重视和加强对金融体系内影子银行部分的监管 | 第46-47页 |
·借力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来弥补政府监管的不足 | 第47页 |
·建立灵活的应急规则体系 | 第47-48页 |
·建立金融消费者保护机制 | 第48-49页 |
·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关于影子银行监管的法制变革 | 第49-51页 |
第7章 结语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