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1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8-45页 |
§1.1 选题来源和意义 | 第18-19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8页 |
·选题来源 | 第18页 |
·选题目的和意义 | 第18-19页 |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第19-41页 |
·深水(海)环境的定义及其油气勘探现状 | 第19-20页 |
·深水(海)沉积体系的研究历史 | 第20-27页 |
·深水(海)等深流沉积体系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27-40页 |
·南海西北次海盆西北陆缘深水沉积体系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40-41页 |
§1.3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41-42页 |
§1.4 完成的工作量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42-45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45-56页 |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及井震钻探概况 | 第45-46页 |
§2.2 盆地构造特征 | 第46-49页 |
·区域构造动力学背景分析 | 第46-47页 |
·盆地断裂特征及构造单元划分 | 第47页 |
·盆地构造演化 | 第47-49页 |
§2.3 盆地充填序列特征 | 第49-51页 |
·盆地地层及其分布特征 | 第50-51页 |
·盆地沉积发育特征 | 第51页 |
§2.4 中新世以来层序地层格架特征 | 第51-56页 |
·层序界面识别依据 | 第51-52页 |
·层序地层格架 | 第52-56页 |
第三章 南海西北次海盆西北陆缘深水沉积体系内部构成及其空间展布特征 | 第56-85页 |
§3.1 深水重力流沉积体系类型及微相特征 | 第57-64页 |
·无头型峡谷沉积体系及其沉积单元 | 第57-60页 |
·陆坡滑移/滑塌沉积体系及其沉积单元 | 第60-62页 |
·波状沉积(浊流沉积物波) | 第62-64页 |
§3.2 深水等深流沉积体系类型及微相特征 | 第64-77页 |
·海山相关等深流沉积体系及其沉积单元 | 第64-71页 |
·等深流沉积水道 | 第71-75页 |
·等深流沉积席状漂积体 | 第75-77页 |
§3.3 西北次海盆西北陆缘深水沉积体系空间展布特征 | 第77-85页 |
·深水沉积体系剖面分布特征 | 第77-83页 |
·深水沉积体系平面展布特征 | 第83-85页 |
第四章 南海西北次海盆西北陆缘深水沉积体系主控因素分析 | 第85-101页 |
§4.1 重力流活动的影响 | 第85-89页 |
·峡谷及浊流沉积物波 | 第85-88页 |
·坡移活动 | 第88-89页 |
§4.2 底流活动的影响 | 第89-99页 |
·南海洋流活动 | 第89-94页 |
·研究区底流活动 | 第94-99页 |
§4.3 海底地形条件的影响 | 第99-101页 |
·不同水深范围的影响 | 第99-100页 |
·不同坡度的影响 | 第100-101页 |
第五章 南海西北次海盆西北陆缘晚中新世以来等深流沉积体系演化历史 | 第101-108页 |
§5.1 西北次海盆西北陆缘深水沉积体系样式组合及发育模式 | 第101-103页 |
§5.2 晚中新世以来神狐南海山附近深水等深流沉积体系演化模式 | 第103-105页 |
§5.3 晚中新世以来南海洋流体系演化历史 | 第105-108页 |
第六章 结论及下步工作建议 | 第108-111页 |
§6.1 结论 | 第108-110页 |
§6.2 下步工作建议 | 第110-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