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1 引言 | 第7-10页 |
| 2 临床研究 | 第10-17页 |
| ·研究内容及方案 | 第10-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0-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随机方法 | 第12页 |
| ·实验设计 | 第12-13页 |
| ·盲法精神的实施 | 第13页 |
| ·治疗方案 | 第13-15页 |
| ·治疗前准备 | 第13页 |
| ·分组治疗 | 第13-15页 |
| ·临床观察指标 | 第15页 |
| ·安全性指标 | 第15页 |
| ·疗效指标 | 第15页 |
| ·疗效评价 | 第15页 |
| ·依从性评价 | 第15页 |
| ·安全性评价 | 第15-16页 |
| ·统计方法 | 第16-17页 |
| ·统计分析数据的选择 | 第16页 |
| ·统计分析内容 | 第16-17页 |
| ·质量控制和保证 | 第17页 |
| 3 结果 | 第17-19页 |
| ·一般资料 | 第17页 |
| ·基线分析 | 第17-18页 |
| ·临床疗效分析 | 第18-19页 |
| ·安全性评价 | 第19页 |
| 4 讨论 | 第19-33页 |
| ·对发热治疗的概述 | 第19-21页 |
| ·中医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 | 第21-23页 |
| ·穴位及手法分析 | 第23-25页 |
| ·对选取里实热症的分析 | 第25页 |
| ·从经络腧穴的角度推测退热的机理 | 第25-27页 |
| ·从生物全息学说推测退热的机理 | 第27-29页 |
| ·神经反馈调节推测退热的机理 | 第29-31页 |
| ·免疫调节推测退热的机理 | 第31页 |
| ·手法的刺激量 | 第31-32页 |
| ·对于治疗后体温升高的分析 | 第32-33页 |
| 结论 | 第33-34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34-35页 |
| 致谢 | 第35-36页 |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 附件 | 第38-44页 |
| 附件1 小儿发热中医外治法概况(综述) | 第38-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附件2: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