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兰三矿煤与油页岩联合开采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引言 | 第10-11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页 |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5-16页 |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 | 第16页 |
·本章小结 | 第16-18页 |
第2章 矿井概况 | 第18-37页 |
·地理概况 | 第18-20页 |
·交通位置 | 第18页 |
·自然地理 | 第18-20页 |
·矿井资源条件 | 第20-36页 |
·地质特征及构造 | 第20-23页 |
·水文地质 | 第23页 |
·可采煤层赋存特征 | 第23-27页 |
·油页岩特性及赋存特征 | 第27-33页 |
·煤与油页岩物理力学测试 | 第33-34页 |
·其他开采技术条件 | 第34-36页 |
·煤与油页岩赋存特征小结 | 第36-37页 |
第3章 煤与油页岩联合开采可行性分析 | 第37-58页 |
·技术分析联合开采可行性 | 第37-44页 |
·煤与油页岩赋存特征及物理力学性质分析 | 第37页 |
·数值模拟煤与油页岩回采时垮落状态 | 第37-43页 |
·井下运输条件分析 | 第43-44页 |
·经济分析联合开采可行性 | 第44-50页 |
·节约成本估算 | 第45-46页 |
·油页岩成本及效益预测 | 第46-50页 |
·安全分析联合开采可行性 | 第50-57页 |
·影响联合开采安全性的主要因素 | 第50-51页 |
·联合开采瓦斯治理 | 第51页 |
·联合开采防灭火技术 | 第51-53页 |
·联合开采煤尘治理技术 | 第53-55页 |
·综放工作面输送机、液压支架防倒、防滑 | 第55-56页 |
·联合开采工作面防治水 | 第56-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煤与油页岩联合开采方法研究 | 第58-68页 |
·煤与油页岩联合开采方法比较 | 第58-60页 |
·分层综采可行性分析 | 第58页 |
·大采高综采可行性分析 | 第58-60页 |
·综放开采可行性分析 | 第60页 |
·煤与油页岩联合开采方法确定 | 第60-61页 |
·中煤层首采综放工作面开采方案 | 第61页 |
·中煤层及其顶板油页岩联合开采方案 | 第61页 |
·下煤层及其顶板油页岩联合开采方案 | 第61-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5章 煤与油页岩联合开采关键技术研究 | 第68-76页 |
·生产运输系统布置 | 第68页 |
·联合开采工艺 | 第68-76页 |
·回采工艺流程 | 第68-69页 |
·采煤机割煤 | 第69-71页 |
·移架工艺 | 第71页 |
·推前部输送机 | 第71页 |
·放顶煤 | 第71-73页 |
·放油页岩 | 第73-74页 |
·拉后部输送机 | 第74-75页 |
·工作面循环作业图表 | 第75-76页 |
第6章 综放开采顶煤(油页岩)冒放性分析 | 第76-88页 |
·综放开采顶煤(油页岩)冒放性影响因素评价 | 第76-83页 |
·煤层强度及油页岩强度对顶煤冒放性的影响 | 第76-78页 |
·煤层赋存深度对顶煤冒放性的影响 | 第78-80页 |
·顶煤节理裂隙对顶煤冒放性的影响 | 第80-81页 |
·煤层(顶煤)夹石对冒放性的影响 | 第81页 |
·顶板条件对顶煤冒放性影响 | 第81-82页 |
·采放高度对顶煤冒放性影响 | 第82-83页 |
·煤与油页岩冒放性数值模拟 | 第83页 |
·煤与油页岩冒放性相似材料模拟试验 | 第83-86页 |
·煤与油页岩冒放性的现场观测 | 第86页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7章 数值模拟矿压显现规律 | 第88-93页 |
·数值模型建立 | 第88页 |
·围岩应力分布规律 | 第88-93页 |
第8章 放顶煤(油页岩)开采参数的确定 | 第93-100页 |
·合理工作面长度的分析 | 第93页 |
·综放工作面推进长度的分析 | 第93-95页 |
·割煤高度及采放比的确定 | 第95-96页 |
·放煤步距的确定 | 第96-97页 |
·工作面产量 | 第97-100页 |
·工作面日推进度 | 第97-98页 |
·工作面日产量 | 第98-99页 |
·工作面日年产量 | 第99-100页 |
结论 | 第100-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5页 |
作者简介 | 第105-10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106-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