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PM的客车室内生物源性污染物扩散及控制仿真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目录 | 第8-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第11-12页 |
| ·生物源性污染物概述 | 第12-13页 |
| ·主要来源 | 第12页 |
| ·主要危害 | 第12-13页 |
| ·生物源性污染物扩散与控制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客车室内生物源性污染物数值模拟方法 | 第17-35页 |
| ·基本控制方程 | 第17-19页 |
| ·质量守恒方程 | 第17-18页 |
| ·动量守恒方程 | 第18页 |
| ·能量守恒方程 | 第18-19页 |
| ·流动与传热问题中控制方程的通用形式 | 第19页 |
| ·湍流模拟 | 第19-23页 |
| ·湍流的概述 | 第19-20页 |
| ·Realizable k –ε模型 | 第20-21页 |
| ·近壁面流动处理 | 第21-23页 |
| ·传热模拟 | 第23-25页 |
| ·热传导 | 第23页 |
| ·对流换热 | 第23-24页 |
| ·辐射换热 | 第24-25页 |
| ·离散相颗粒运动模拟 | 第25-29页 |
| ·离散相颗粒运动的受力 | 第26-29页 |
| ·粘性生成热 | 第29页 |
| ·颗粒在壁面的磨蚀和沉积 | 第29页 |
| ·数值计算方法 | 第29-31页 |
| ·有限体积法 | 第29-30页 |
| ·离散格式 | 第30-31页 |
| ·数值计算求解技术 | 第31-34页 |
| ·耦合求解方法 | 第31-32页 |
| ·分离求解方法 | 第32-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生物气溶胶扩散仿真方案与实验验证 | 第35-44页 |
| ·生物气溶胶扩散参考实验 | 第35-38页 |
| ·实验设备 | 第35-36页 |
| ·实验方法与过程操作 | 第36-37页 |
| ·参考实验结果 | 第37-38页 |
| ·生物源性污染物扩散仿真方案研究 | 第38-42页 |
| ·物理模型与网格划分 | 第38-39页 |
| ·边界条件 | 第39-40页 |
| ·数值仿真方法 | 第40-41页 |
| ·仿真结果 | 第41-42页 |
| ·数值仿真与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 | 第42页 |
| ·各类呼吸活动散发气溶胶影响分析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四章 空调客车室内流场与喷嚏污染物扩散模拟 | 第44-58页 |
| ·客车室内热环境的组成 | 第44-49页 |
| ·车室冷负荷的来源 | 第44-46页 |
| ·车身热边界 | 第46-47页 |
| ·太阳辐射热 | 第47-48页 |
| ·人体热边界 | 第48-49页 |
| ·空调客车室内热环境数值仿真 | 第49-51页 |
| ·物理近似模型与网格划分 | 第49-50页 |
| ·边界条件设置 | 第50页 |
| ·热环境模拟方案 | 第50页 |
| ·车室热环境模拟结果 | 第50-51页 |
| ·空调客车室内喷嚏污染物扩散仿真 | 第51-57页 |
| ·喷嚏污染物发生工况设定 | 第51-52页 |
| ·喷嚏污染物离散相边界条件 | 第52页 |
| ·污染物扩散仿真方案 | 第52页 |
| ·客车室内喷嚏污染物浓度分布特点 | 第52-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空调客车室内喷嚏污染物控制仿真研究 | 第58-84页 |
| ·客车室内喷嚏污染物风险评估 | 第58-59页 |
| ·瞬时平均浓度 | 第58页 |
| ·累积浓度 | 第58-59页 |
| ·滞留时长 | 第59页 |
| ·客车室内气流组织形式的改进 | 第59-83页 |
| ·空调客车常用的通风形式 | 第59-61页 |
| ·一般送风参数要求 | 第61-62页 |
| ·空调客车流场分析 | 第62-64页 |
| ·送回风口布置型式的改进 | 第64-70页 |
| ·个性化送风设置 | 第70-80页 |
| ·送风速度对喷嚏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 第80-83页 |
| ·客车室内健康风险区域评定 | 第83页 |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 结语 | 第84-86页 |
| 全文总结 | 第84页 |
| 创新点 | 第84页 |
| 展望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1页 |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91-92页 |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