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舆论对我国行政权力的监督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一、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三、 重难点分析 | 第17页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一、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二、 本文可能存在的不足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9-27页 |
第一节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9-23页 |
一、 微博的概念 | 第19-20页 |
二、 行政权力的概念 | 第20-21页 |
三、 舆论监督的概念 | 第21-22页 |
四、 网络舆论监督的概念 | 第22页 |
五、 微博舆论监督的主体与客体 | 第22-23页 |
第二节 微博舆论监督的理论基础 | 第23-27页 |
一、 权力制约理论 | 第23-24页 |
二、 公共领域理论 | 第24-25页 |
三、 议程设置理论 | 第25-26页 |
四、 沉默的螺旋理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微博——舆论监督的新渠道 | 第27-37页 |
第一节 “微笑表叔杨达才事件” | 第27-28页 |
一、 事件起源 | 第27页 |
二、 事件发展 | 第27-28页 |
三、 事件结果 | 第28页 |
第二节 微博舆论监督的特点 | 第28-33页 |
一、 微博舆论监督主体的广泛性 | 第28-29页 |
二、 微博舆论形成的快速性 | 第29-30页 |
三、 微博舆论传播的裂变性 | 第30-32页 |
四、 微博舆论关注的持续性 | 第32-33页 |
第三节 微博舆论监督的模式与积极作用 | 第33-37页 |
一、 微博舆论监督的模式 | 第33-34页 |
二、 微博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 | 第34-37页 |
第四章 微博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37-44页 |
第一节 微博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 | 第37-40页 |
一、 微博舆论监督的混乱与干扰 | 第37-38页 |
二、 微博舆论监督的暴力与失控 | 第38-39页 |
三、 微博舆论监督的漠视与依赖 | 第39-40页 |
第二节 微博舆论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40-44页 |
一、 网民媒介素养的缺失 | 第40-41页 |
二、 网民意见表达的失当 | 第41页 |
三、 微博舆论“把关人”的弱化 | 第41-42页 |
四、 微博舆论监督信息的不对称 | 第42-43页 |
五、 相关法律制度保障的不健全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微博舆论监督的完善路径 | 第44-51页 |
第一节 政府层面 | 第44-47页 |
一、 扭转被动局面,创新管理理念 | 第44-45页 |
二、 开设政务微博,打造透明政府 | 第45页 |
三、 建立健全微博舆论监测机制 | 第45-46页 |
四、 完善法律法规,净化微博环境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微博运营商层面 | 第47-48页 |
一、 强化微博舆论引导,健全辟谣机制 | 第47-48页 |
二、 积极发挥舆论媒体的“把关人”作用 | 第48页 |
第三节 微博网民层面 | 第48-51页 |
一、 提高微博网民的媒介素养 | 第48-49页 |
二、 培养意见领袖的社会责任意识 | 第49-51页 |
结语 | 第5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附录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