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犯罪中止的自愿性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引言 | 第8-9页 |
| 一、自愿性在中止中的地位 | 第9-16页 |
| (一) 犯罪中止的自愿性概述 | 第9-11页 |
| (二) 宽待中止犯的立法理论根据 | 第11-14页 |
| (三) 自愿性是犯罪中止的本质体现 | 第14-16页 |
| 二、自愿性判断的心理性标准 | 第16-23页 |
| (一) 主观说 | 第16-21页 |
| (二) 客观说 | 第21-22页 |
| (三) 客观的主观说 | 第22-23页 |
| 三、自愿性判断的规范性理论标准 | 第23-29页 |
| (一) 规范的主观说 | 第23-24页 |
| (二) 犯罪者理性说 | 第24-26页 |
| (三) 法内在的道德说 | 第26-27页 |
| (四) 不合理的决定说 | 第27-29页 |
| 四、自愿性判断标准的选择 | 第29-36页 |
| (一) 自愿性判断标准的规范性理论内蕴 | 第29-30页 |
| (二) 自愿性判断标准的规范性理据 | 第30-36页 |
| 五、犯罪中止中自愿性的具体情形 | 第36-44页 |
| (一) 基于良心受到谴责、同情而放弃 | 第37-38页 |
| (二) 由于目的物不存在而放弃 | 第38-39页 |
| (三) 由于信仰、迷信因素而放弃 | 第39-40页 |
| (四) 向合法过渡可实现犯罪目的而放弃 | 第40-41页 |
| (五) 基于担心被发现罪行或逮捕受罚而放弃 | 第41-42页 |
| (六) 因犯罪起因消失而放弃 | 第42-44页 |
|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