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CONTENTS | 第12-16页 |
图表目录 | 第16-19页 |
引言 | 第19-20页 |
1 柞蚕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20-40页 |
·柞蚕 | 第20-23页 |
·柞蚕概况 | 第20-22页 |
·柞蚕的转基因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昆虫转基因元件 | 第23-29页 |
·启动子 | 第23-25页 |
·转座子 | 第25-27页 |
·报告基因 | 第27-29页 |
·昆虫转基因方法 | 第29-32页 |
·显微注射法 | 第29页 |
·基因枪法 | 第29-30页 |
·电穿孔法 | 第30-31页 |
·精子介导法 | 第31页 |
·其他方法 | 第31-32页 |
·精子介导转基因途径 | 第32-38页 |
·动物精子介导的转基因 | 第32-33页 |
·昆虫精子介导的转基因 | 第33-34页 |
·精子介导途径的机理研究 | 第34-38页 |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38-40页 |
·研究目的 | 第38页 |
·研究内容 | 第38-39页 |
·技术路线 | 第39-40页 |
2 柞蚕肌动蛋白A1基因启动子的克隆与分析 | 第40-62页 |
·引言 | 第40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40-41页 |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实验试剂 | 第41页 |
·实验设备 | 第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52页 |
·柞蚕肌动蛋白A1基因启动子片段的克隆 | 第41-47页 |
·启动子的结构分析 | 第47页 |
·启动子的功能分析 | 第47-52页 |
·实验结果 | 第52-60页 |
·柞蚕肌动蛋白A1启动子片段 | 第52-53页 |
·启动子区域的结构分析 | 第53-57页 |
·启动子区域的功能分析 | 第57-60页 |
·讨论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2页 |
3 柞蚕新型基因转移载体的构建与验证研究 | 第62-78页 |
·引言 | 第62-63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63页 |
·实验材料 | 第63页 |
·实验试剂 | 第63页 |
·实验设备 | 第63页 |
·实验方法 | 第63-71页 |
·柞蚕转移载体与辅助质粒的构建 | 第63-66页 |
·柞蚕双元基因转移载体的构建 | 第66-67页 |
·柞蚕转移载体在Sf9细胞中的转化实验 | 第67-71页 |
·实验结果 | 第71-76页 |
·柞蚕基因转移载体和辅助载体系统 | 第71-73页 |
·柞蚕双元基因转移载体 | 第73页 |
·柞蚕两种基因转移载体在Sf9细胞中的表达 | 第73-76页 |
·讨论 | 第76-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4 柞蚕精子介导转基因途径观察 | 第78-91页 |
·引言 | 第78-79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79页 |
·实验材料 | 第79页 |
·实验试剂 | 第79页 |
·实验设备 | 第79页 |
·实验方法 | 第79-84页 |
·雌蛾解剖与生殖器官观察 | 第79页 |
·FITC标记外源DNA及在雌蛾生殖系统中的运动轨迹观察 | 第79-81页 |
·GFP基因导入蚕卵的观察与分子鉴定 | 第81-84页 |
·实验结果 | 第84-89页 |
·雌蛾的生殖系统 | 第84-85页 |
·FITC标记的外源DNA与精子的体外结合 | 第85-86页 |
·FITC标记的外源DNA进入雌蛾生殖器官的途径 | 第86页 |
·蚕卵的GFP荧光 | 第86-87页 |
·分子鉴定 | 第87-89页 |
·讨论 | 第89页 |
·小结 | 第89-91页 |
5 蛛丝蛋白基因的克隆与转蛛丝蛋白基因柞蚕的初步研究 | 第91-113页 |
·引言 | 第91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91-92页 |
·实验材料 | 第91页 |
·实验试剂 | 第91-92页 |
·实验设备 | 第92页 |
·实验方法 | 第92-99页 |
·蜘蛛丝蛋白基因的克隆 | 第92-94页 |
·蛛丝蛋白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 第94页 |
·蛛丝蛋白基因在昆虫细胞中的表达 | 第94-95页 |
·蛛丝蛋白基因转移载体的构建 | 第95-96页 |
·柞蚕转基因条件的优化 | 第96页 |
·转基因柞蚕的鉴定 | 第96-99页 |
·实验结果 | 第99-110页 |
·蜘蛛拖牵丝蛋白基因片段的克隆 | 第99-101页 |
·蛛丝蛋白基因的体外表达 | 第101-103页 |
·含蛛丝蛋白基因的双元基因转移载体 | 第103-104页 |
·精子介导转基因条件的优化结果 | 第104-105页 |
·转蛛丝蛋白基因柞蚕的检测鉴定 | 第105-110页 |
·讨论 | 第110-112页 |
·小结 | 第112-11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13-115页 |
·结论 | 第113-114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14页 |
·有待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 第114页 |
·展望 | 第114-115页 |
参考文献 | 第115-124页 |
附录A 缩略词 | 第124-125页 |
作者简介 | 第12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