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休闲街区形成机制研究--以曲江休闲街区为例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技术路线 | 第12页 |
|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城市休闲街区的基础理论 | 第14-23页 |
| ·研究文献综述 | 第14-19页 |
| ·国外研究概述 | 第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研究评价 | 第19页 |
| ·相关概念界定与解释 | 第19-23页 |
| ·休闲、闲暇、游憩 | 第19-21页 |
| ·商娱街、商业街、休闲街、步行街 | 第21-22页 |
| ·街区、休闲街区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城市休闲街区的类型、形态与特性 | 第23-31页 |
| ·城市休闲街区的类型 | 第23-25页 |
| ·购物休闲街区 | 第24页 |
| ·餐饮休闲街区 | 第24页 |
| ·文化休闲街区 | 第24-25页 |
| ·体验休闲街区 | 第25页 |
| ·城市休闲街区的形态 | 第25-26页 |
| ·线条型休闲街区 | 第26页 |
| ·网络型休闲街区 | 第26页 |
| ·城市休闲街区的特征 | 第26-31页 |
| ·开放性 | 第26页 |
| ·集聚性 | 第26-27页 |
| ·文化性 | 第27-28页 |
| ·特色性 | 第28-29页 |
| ·宜人性 | 第29-31页 |
| 第四章 城市休闲街区的形成机制与发展模式 | 第31-34页 |
| ·城市休闲街区的形成机制分析 | 第31-33页 |
| ·外部因素 | 第31-32页 |
| ·内部因素 | 第32-33页 |
| ·城市休闲街区的发展模式 | 第33-34页 |
| ·政府主导 | 第33页 |
| ·市场演变 | 第33页 |
| ·两者结合 | 第33-34页 |
| 第五章 实证分析----以曲江休闲街区为例 | 第34-50页 |
| ·范围界定 | 第34-40页 |
| ·曲江区域范围 | 第34-35页 |
| ·曲江休闲街区范围 | 第35-40页 |
| ·曲江休闲街区的形成与演变 | 第40-43页 |
| ·曲江休闲街区的形成机制 | 第43-46页 |
| ·外部因素 | 第43-45页 |
| ·内部因素 | 第45-46页 |
| ·曲江休闲街区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6-47页 |
| ·游憩设施不足 | 第46页 |
| ·体验不足 | 第46页 |
| ·商业功能单一 | 第46-47页 |
| ·交通有待优化 | 第47页 |
| ·曲江休闲街区调整与优化 | 第47-50页 |
| ·成立曲江服务管理办公室 | 第47页 |
| ·增加游憩设施 | 第47-48页 |
| ·增加体验类项目 | 第48页 |
| ·实施功能、结构、档次、形象的全面调整与提升 | 第48页 |
| ·优化交通组织 | 第48-49页 |
| ·加强宣传,进一步提高知名度 | 第49-50页 |
| 第六章 结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