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一、流动穆斯林社会融合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一) 中国流动人口 | 第9页 |
(二) 中国穆斯林流动人口 | 第9页 |
(三) 流动穆斯林的社会融合问题 | 第9-10页 |
二、流动穆斯林社会融合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问题 | 第10-11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二) 研究问题 | 第10-11页 |
三、流动穆斯林社会融合的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三) 政策意义 | 第11-1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文献回顾 | 第13-29页 |
一、流动人口与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 | 第13-15页 |
(一) 流动人口研究 | 第13-14页 |
(二)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研究 | 第14-15页 |
二、流动穆斯林研究 | 第15-18页 |
(一) 流动穆斯林的涵义 | 第15-16页 |
(二) 流动穆斯林的特征 | 第16-17页 |
(三) 流动穆斯林的社会适应 | 第17-18页 |
三、社会排斥与社会融合研究 | 第18-27页 |
(一) 从社会排斥到社会融合 | 第18-20页 |
(二) 社会融合的理论视角 | 第20-21页 |
(三) 社会融合的测量维度 | 第21-23页 |
(四) 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 | 第23-27页 |
本章小结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流动穆斯林社会融合的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29-41页 |
一、流动穆斯林社会融合的研究框架 | 第29-30页 |
二、流动穆斯林社会融合的研究方法 | 第30-39页 |
(一)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30页 |
(二) 研究资料的收集 | 第30-37页 |
(三) 研究资料的分析 | 第37-38页 |
(四) 研究的伦理和局限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四章 流动穆斯林的社会融合的多维度分析 | 第41-67页 |
一、拉面馆的经济生活 | 第41-50页 |
(一) 就业:餐饮与服务 | 第41-46页 |
(二) 居住:前店和后屋 | 第46-48页 |
(三) 消费:有限与低度 | 第48-50页 |
二、哲玛提的社会互动 | 第50-55页 |
(一) 人际交往:以穆斯林为主 | 第50-52页 |
(二) 社会参与:以宗教为纽带 | 第52-55页 |
三、伊斯兰的文化生活 | 第55-60页 |
(一) 不变的乡音 | 第55-56页 |
(二) 移植的风俗习惯 | 第56-58页 |
(三) 特定的宗教信仰 | 第58-60页 |
四、外地人的心理感受 | 第60-64页 |
(一) 身份上的他者 | 第61-63页 |
(二) 移而不迁 | 第63-64页 |
本章小结 | 第64-67页 |
第五章 流动穆斯林社会融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67-84页 |
一、流动穆斯林社会融合的制度层面分析 | 第67-73页 |
(一) 户籍制度与社会融合 | 第67-69页 |
(二) 教育制度与社会融合 | 第69-71页 |
(三) 社会保障制度与社会融合 | 第71-73页 |
二、流动穆斯林社会融合的个人层面分析 | 第73-82页 |
(一) 社会资本与社会融合 | 第73-77页 |
(二) 人力资本与社会融合 | 第77-79页 |
(三) 宗教信仰与社会融合 | 第79-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4-90页 |
一、结论 | 第84-86页 |
(一) 融合现状:身有所属、心有所归 | 第84-85页 |
(二) 影响因素:制度与个人层面的双重制约 | 第85-86页 |
二、讨论 | 第86-87页 |
(一) 社会融合与民族融合 | 第86-87页 |
(二) 结构与行动双重视角 | 第87页 |
三、流动穆斯林社会融合的社会政策和社会工作服务建议 | 第87-89页 |
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7页 |
附录A:访谈提纲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