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财政法论文--经济法论文--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法令论文--破产法论文

消费者破产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引言第14-22页
 一、本文的研究意义第15-17页
 二、消费者破产法的研究视角第17-19页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22页
第一章 消费者破产的一般问题第22-59页
 第一节 消费者破产概述第22-33页
  一、破产的含义第22-24页
  二、消费者破产之界定第24-30页
  三、消费者破产的特征第30-33页
 第二节 消费者破产制度概述第33-38页
  一、消费者破产制度的产生基础第33-35页
  二、消费者破产制度的主要内容第35-36页
  三、消费者破产制度的基本理念第36-38页
 第三节 消费者破产制度的立法比较第38-59页
  一、消费者破产法的存在形态第40-43页
  二、消费者破产法的立法模式第43-56页
  三、两大法系消费者破产制度的差异第56-59页
第二章 法院外消费者债务和解程序第59-96页
 第一节 法院外消费者债务和解程序的立法模式第59-75页
  一、法院外和解程序前置主义的立法模式第60-65页
  二、法院外和解程序选择主义的立法模式第65-67页
  三、对强制性法院外和解程序的扬弃第67-75页
 第二节 法院外消费者债务清理机构的运作第75-85页
  一、法院外消费者债务清理机构的组织架构第75-79页
  二、法院外消费者债务清理机构的资金来源第79-84页
  三、法院外消费者债务清理机构的服务事项第84-85页
 第三节 法院外消费者债务清理程序的发展趋向第85-96页
  一、法院外消费者债务清理程序的性质优势第85-89页
  二、法院外消费者债务清理程序的实践优势第89-90页
  三、法院外消费者债务清理程序的制度化优势第90-91页
  四、法院外消费者债务清理制度在我国的现实意义第91-95页
  五、代结语:金融危机下我国消费者债务清理立法的危机第95-96页
第三章 法院内消费者债务清理程序——以消费者破产免责制度为核心第96-133页
 第一节 消费者破产免责制度的立法模式第97-109页
  一、消费者破产免责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第99-103页
  二、三种立法模式并存第103-106页
  三、立法差异存在的原因第106-109页
 第二节 消费者破产免责制度的新发展第109-133页
  一、大陆法系国家消费者破产免责制度的新发展第109-119页
  二、英美法系国家消费者破产免责制度的新发展第119-128页
  三、消费者破产免责制度的发展趋势第128-133页
第四章 消费者破产案件的国际私法问题研究——以欧盟《破产程序条例》为视角第133-161页
 第一节 国际消费者破产案件的管辖权第134-144页
  一、消费者破产案件管辖权确立的依据第135-139页
  二、国际消费者破产案件管辖权冲突的产生第139-141页
  三、国际消费者破产案件管辖权冲突的协调第141-144页
 第二节 国际消费者破产案件的法律适用第144-153页
  一、破产的法律适用问题和一般法律适用问题第145-146页
  二、程序开始国法原则第146-148页
  三、程序开始国法的例外第148-151页
  四、UNCITRAL《跨国破产立法指南》的启示第151-153页
 第三节 对外国消费者破产程序的承认第153-161页
  一、不适用一般的外国判决承认与执行规则第153-156页
  二、对外国破产程序中债务免除的承认第156-158页
  三、《欧盟破产程序条例》下承认外国消费者破产程序的限制第158-161页
第五章 我国消费者破产法的构建第161-188页
 第一节 我国消费者破产的理论与实践第161-169页
  一、我国立法对消费者破产的态度第161-162页
  二、我国现有消费者无力偿债问题的解决路径第162-167页
  三、我国现有消费者无力偿债问题解决路径的局限性第167-169页
 第二节 我国消费者破产立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169-181页
  一、我国消费者破产制度缺位的原因第169-173页
  二、我国建立消费者破产制度的必要性第173-177页
  三、我国建立消费者破产制度已经具备的条件第177-181页
 第三节 我国消费者破产立法论第181-188页
  一、我国进行消费者破产立法亟待解决的问题第181-182页
  二、消费者破产立法初构第182-188页
附录一:缩略语第188-189页
参考文献第189-213页
后记第213-215页
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215页

论文共2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破产法上的待履行合同研究
下一篇:破产重整中的利益分析与制度构造--以利益主体为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