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6-39页 |
·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微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 第17页 |
·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 | 第17-18页 |
·微生物的代谢多样性 | 第18-19页 |
·微生物的生态多样性 | 第19页 |
·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 第19-26页 |
·纯培养技术 | 第19-20页 |
·原位培养技术 | 第20-21页 |
·Biolog EcoPlates | 第21-22页 |
·磷脂脂肪酸分析研究法(PLFA) | 第22页 |
·原位荧光杂交技术 | 第22-23页 |
·基于rRNA基因序列的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微生物的多样性 | 第23-26页 |
·16S rRNA基因测序分析 | 第23-24页 |
·扩增rDNA限制酶切分析(ARDRA) | 第24页 |
·T-RFLP | 第24页 |
·核糖体间隔分析(RISA)/自动核糖体间隔分析(ARISA) | 第24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第24-25页 |
·温度梯度凝胶电(TGGE) | 第25页 |
·单链构象多态性法(SSCP) | 第25页 |
·宏基因组(Metagenomics) | 第25-26页 |
·微生物多样性的测度 | 第26-27页 |
·原核生物分类学 | 第27-35页 |
·微生物分类简史 | 第28-29页 |
·微生物种的概念 | 第29-31页 |
·微生物多相分类技术 | 第31-35页 |
·表型分类技术 | 第31-32页 |
·细胞的脂肪酸组分分析 | 第32-33页 |
·异戊烯醌分析 | 第33页 |
·极性脂分析 | 第33页 |
·细胞壁组成分析 | 第33页 |
·多胺分析 | 第33-34页 |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技术 | 第34页 |
·多基因序列分型 | 第34-35页 |
·GC含量测定 | 第35页 |
·DNA同源性分析 | 第35页 |
·分类学研究概况 | 第35-38页 |
·α-变形杆菌纲 | 第36-37页 |
·芽孢杆菌纲 | 第37-38页 |
·新疆地区戈壁的地貌 | 第38页 |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 第38-39页 |
第二章 新疆地区可培养细菌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 第39-69页 |
·引言 | 第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6页 |
·材料 | 第39-42页 |
·样品来源及其环境 | 第39-40页 |
·培养基 | 第40页 |
·主要试剂和药品 | 第40-41页 |
·主要仪器 | 第41-42页 |
·方法 | 第42-46页 |
·样品的稀释涂布 | 第42页 |
·菌种的分离与纯化 | 第42页 |
·菌种的真空冷冻干燥 | 第42页 |
·细菌的形态观察 | 第42-43页 |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43-44页 |
·Biolog自动鉴定分析 | 第44-45页 |
·全细胞脂肪酸的检测 | 第45-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8页 |
·分离菌株的形态特征 | 第46-47页 |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47-49页 |
·Biolog系统检测 | 第49-54页 |
·全细胞脂肪酸组分检测 | 第54页 |
·四个样品分离菌株多样性分析 | 第54-58页 |
·分离菌株的物种多样性 | 第54-56页 |
·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56-58页 |
·讨论 | 第58-59页 |
·菌株的分离与初步鉴定 | 第58页 |
·分离菌株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页 |
附录1 | 第59-69页 |
第三章 四个潜在新分类单元的多相分类学研究 | 第69-119页 |
·前言 | 第69-71页 |
·Skermanella属 | 第69页 |
·Sphingomonas属 | 第69-70页 |
·Paenibacillus属 | 第70-71页 |
·Roseomonas属 | 第7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1-80页 |
·材料 | 第71-73页 |
·菌株 | 第71页 |
·培养基 | 第71-72页 |
·试剂 | 第72页 |
·主要仪器 | 第72-73页 |
·方法 | 第73-80页 |
·形态特征 | 第73页 |
·生长特征 | 第73-74页 |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74页 |
·API系统 | 第74-76页 |
·其它生理生化特征 | 第76-77页 |
·细胞脂肪酸分析 | 第77页 |
·细胞醌组分分析 | 第77-78页 |
·G+C mol%含量的测定 | 第78页 |
·基因组DNA-DNA分子杂交 | 第78页 |
·多胺的测定 | 第78-79页 |
·细胞壁氨基酸的分析 | 第79页 |
·极性脂分析 | 第79-80页 |
·乙炔还原反应 | 第80页 |
·菌株10-1-101~T | 第80-90页 |
·结果 | 第80-88页 |
·形态特征 | 第80-81页 |
·16S rRNA基因序列及系统发育分析 | 第81-83页 |
·API系统的检测结果 | 第83-86页 |
·部分生理生化特征 | 第86页 |
·化学分类特征 | 第86-87页 |
·菌株10-1-101~T基因组G+C mol% | 第87-88页 |
·讨论 | 第88-90页 |
·菌株10-1-84~T | 第90-100页 |
·结果 | 第90-98页 |
·形态特征 | 第90-91页 |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91-93页 |
·API系统的检测结果 | 第93-94页 |
·部分生理生化特征 | 第94页 |
·化学分类特征 | 第94-97页 |
·菌株10-1-84~T的基因组G+C mol% | 第97-98页 |
·讨论 | 第98-100页 |
·菌株13-4-17~T | 第100-107页 |
·结果 | 第100-106页 |
·形态特征 | 第100-101页 |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101-102页 |
·API系统的检测结果 | 第102-104页 |
·部分生理生化特征 | 第104页 |
·化学分类特征 | 第104-105页 |
·菌株13-4-17~T的基因组G+C mol% | 第105-106页 |
·讨论 | 第106-107页 |
·菌株T104-41~T | 第107-115页 |
·结果 | 第107-113页 |
·形态特征 | 第107-108页 |
·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 | 第108-109页 |
·API系统的检测结果 | 第109-111页 |
·部分生理生化特征 | 第111页 |
·化学分类特征 | 第111-113页 |
·基因组DNA-DNA分子杂交结果 | 第113页 |
·菌株T104-41~T基因组G+C mol% | 第113页 |
·讨论 | 第113-115页 |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附录2 | 第116-119页 |
参考文献 | 第119-132页 |
研究生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 第132-134页 |
致谢 | 第134页 |